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下化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 袁得统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初麻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执行者-----教师来说,在新课改下也就相应的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脚步。下面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实现教育观念的直线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原来课堂的"主演者",转变成课堂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而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去,平等的和学生学习和交流,这样课堂气氛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要知道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体现。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民教育,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获得知识、技能,而是要把学会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入门课,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拥有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如:在讲授水的组成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在交流中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核心是实验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形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教师要由"经验型"转向"研究性",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命令学生和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教师要拓宽和发展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技能是化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之一,教师要熟练掌握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有根据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设计,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1)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2)对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3)对结果测量的操作能力。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设计一些让学生直接动手做、动手找出结果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实验技能,而且还要在学生动手时亲手指导,指出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教师的动手动手能力较强时,不但能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还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各种教具和学具,能帮助学生在"玩"中小学化学,在动手中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当然,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人类在课改中把新技术、A多媒体应用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顺利突破难点,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授NaCl 的形成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Na+ 和Cl-的微观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尽可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但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关,而且还引导学生开通了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化学教师首先要明确化学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系统完整的化学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领会主动运用自如。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之间已密不可分,数学、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点已经大幅度的和化学教材相结合了,所以化学教师们要熟悉这些学科的有关内容,并能加以延伸、应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上不拘一格,灵活万变,触类旁通,才能体现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最后教师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只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知识,才能在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渗透、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学会关心社会、爱护环境,关心发展,激励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变成社会的主人,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教师应有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每个人之间要懂得交流合作,尤其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要与同事、学生、家长交流合作,良好的合作能力是课改对教师的最低要求,它包括:(1)为了找出教师之间的差距,也为了给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师之间的合作就必不可少,它要求教师要共同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交流经验与新思路等。(2)师生之间的合作,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这样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3)教师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如化学教学中一调查所在地区的水污染情况,就需要教师或学校实先与环境监测部门沟通联系取得其支持,保证好的顺利开展。
六、化学教师要有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评价以课堂教学为依据,按照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对课程教学的各要素进行评判,评价应以学生为本,评价要看教学活动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社会活动有关联,是否注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是否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到实验方案或讨论时,主动权是否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是否能够发展自己的见解,在全班开展评价活动时,学生是否有权同意或否决不同的观点等,如果评价能做到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那这样就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总之,为了能更好的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转变角色,更新教学方法,多相互交流,讨论,切磋,努力为新课程改革而奋斗终身。
一、实现教育观念的直线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原来课堂的"主演者",转变成课堂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而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去,平等的和学生学习和交流,这样课堂气氛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要知道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体现。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民教育,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获得知识、技能,而是要把学会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入门课,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拥有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如:在讲授水的组成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在交流中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核心是实验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形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教师要由"经验型"转向"研究性",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命令学生和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教师要拓宽和发展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技能是化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之一,教师要熟练掌握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有根据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设计,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1)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2)对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3)对结果测量的操作能力。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设计一些让学生直接动手做、动手找出结果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实验技能,而且还要在学生动手时亲手指导,指出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教师的动手动手能力较强时,不但能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还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各种教具和学具,能帮助学生在"玩"中小学化学,在动手中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当然,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人类在课改中把新技术、A多媒体应用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顺利突破难点,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授NaCl 的形成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Na+ 和Cl-的微观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尽可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但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关,而且还引导学生开通了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化学教师首先要明确化学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系统完整的化学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领会主动运用自如。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之间已密不可分,数学、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点已经大幅度的和化学教材相结合了,所以化学教师们要熟悉这些学科的有关内容,并能加以延伸、应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上不拘一格,灵活万变,触类旁通,才能体现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最后教师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只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知识,才能在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渗透、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学会关心社会、爱护环境,关心发展,激励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变成社会的主人,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教师应有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每个人之间要懂得交流合作,尤其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要与同事、学生、家长交流合作,良好的合作能力是课改对教师的最低要求,它包括:(1)为了找出教师之间的差距,也为了给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师之间的合作就必不可少,它要求教师要共同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交流经验与新思路等。(2)师生之间的合作,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这样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3)教师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如化学教学中一调查所在地区的水污染情况,就需要教师或学校实先与环境监测部门沟通联系取得其支持,保证好的顺利开展。
六、化学教师要有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评价以课堂教学为依据,按照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对课程教学的各要素进行评判,评价应以学生为本,评价要看教学活动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社会活动有关联,是否注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是否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到实验方案或讨论时,主动权是否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是否能够发展自己的见解,在全班开展评价活动时,学生是否有权同意或否决不同的观点等,如果评价能做到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那这样就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总之,为了能更好的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转变角色,更新教学方法,多相互交流,讨论,切磋,努力为新课程改革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