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校文科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作者】 王田田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实习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的重要载体。文章从文科实习基地的特色出发,重点分析了实习基地的不同类型,实习基地评估指标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以求对现有的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帮助。
  关键词:实习基地类型 实习基地评估体系指标 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Abstract:th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practice bas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llege internship.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s practice base,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ractice base, practice base evaluation index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have the help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base.
  Key words: Practice base types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practice bas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object
  高校实习有助于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推进育人模式改革;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阔知识面,增强思辨意识;有益于合作单位增强行业竞争力,提升自身影响力,追求行业利润最大化。因此,高校实习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高校理论教育的延续,是社会人才培养的环节之一。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社会的桥梁,社会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在第七章高等教育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1]我国的实习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起步晚、数量少、类型单一、社会影响薄弱等诸多不足,下面本篇着力就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实习基地的类型
  大学生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是走向社会的阶梯。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
  高校的实习基地从基地性质分,可以分为校属实习基地,校内外合作共建型实习基地、校外独立管理型实习基地;从基地功能上,可以分为生产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等;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型实习基地和专项实习基地;从地点上分,可以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因为文科的专业特色和学习要求,我们更多的研究的是校外的实习基地。根据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形式类型,暂时将文科校外实习基地分为校府合作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校社合作实习基地。下面重点分析上述三类实习基地的特色对文科学生校外实习的影响。
  1. 校府合作实习基地。校府合作实习基地主要是高校和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建立互惠共赢、互不干涉、各取所需的实习基地,完成既灵活又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一种偏向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类的实习基地。该种基地硬件设施先进,资源网络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组织管理规范[3],对文科背景学生而言,是接触社会的高质量途径,有利于学生思路从“知识本位”向“服务社会”转变。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持续高效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行政部门工作单一性、程序化、敏感性等特点,其对文科学生的实习需求、个性发展需要、就业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甚至对人才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有一定的束缚和压抑。因此,对此类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人特色及专业要求出发,提供建议,分析利弊,建立双选模式,充分进行沟通,全面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和社会的桥梁,建立校内和校外的纽带。
  2.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主要指高校与社会大中小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合作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高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主动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效益为参照点,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思路,开展引进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高校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实际情况刚好弥补了企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缺陷。与高校联盟,企业获得十足的实惠与利益,得到了富足的人才,占领了先进的理念,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降低了企业在选人用人上的风险,有利于企业与高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提早与社会接触,与用人单位合作,开拓了学生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敬岗爱业的精神,团结合作的意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校企合作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局面。
  3.校社合作实习基地。校社合作实习基地是指高校与社会其他性质的单位或组织开展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模式。都说高校是个象牙塔,社会是个大炼炉。高校学子在学校的理论学习生活是进入社会的基础准备;社会实践学习是高校理论学习的延续和提升。高校和社会合作,是我国育人制度的一贯要求和必要选择。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高校学子与社会脱轨,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阻碍了高校学习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若不接纳高校学子,则缺少前进的基础,更新的动力,发展的前景。高校与社会多种性质的组织或单位合作包括全盘引入模式,将社会上已经成功的或经得起推敲的工作模式完全引入学校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复制,模仿,实习;整体输出模式,将学校内优异的学子,资深教师带出学校,带入社会。学生顶岗,老师监督,社会指导;校社互动模式,社会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高校提供高端的技术理论指导,社会介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并派专家深入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参与高校教学。高校给社会员工进行培训,提供员工素质和理论修养。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评估体系指标
  对校外实习基地的综合评估,有利于以评促建,促进校外实习基地更加规范、科学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以评促改,督促校内教学体系更加贴切社会需求,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反馈信息,及时改正;有利于评建结合,评价指标及结果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独立性等原则,促进实习基地的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提升,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功效更加突出。
  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资料,将校外实习基地的评价体系指标分为两个层面: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基地建设硬件、基地建设软件、基地建设效果、基地建设目标。二级指标基地建设硬件包括设施、场地、经费、人员配备;基地建设软件包括基地资源、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基地文化;基地建设效果包括教学效果、生产效果、实习效果;基地建设目标包括产学研结合程度、技术产出、成品产出、实习中的成就感等。
  本文借鉴质量管理的系统图法[4],以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参照,绘制成基地评估指标系统图(右图一),构建实习基地评估体统,以求宏观、全方位地、突出重点、明确手段地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评估,希望能达到“以评促建,以平促改,以评促展,评建互利”的效果。
  

 

 

 

 


                                                       

 

 

  图一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校外实习是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灵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一流的高校人才。实习基地是开展校外实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初步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包括应用性、实用性、案例性一体化的专业教学体系,促进就业、创业的社会化功能和满足效益为先、互惠互助的企业需求等方面。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是建立高大上的合作活动平台;二是建立接地气的为学生服务,为学校解难,为社会奉献的实践活动天地。
  1.高大上的合作活动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应成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教学合作平台、研究合作平台、师资合作平台[5]。教学合作平台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与创新,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的创新。注重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发展和人才的竞争力;研究合作平台有利于高校将研究成果市场化,实习基地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极高的市场利润;师资合作平台上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将校内的经验和技术带到社会上,鼓励基地的技术人员走进来,开展讲座,交流分享。
  2.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平台。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必备环节,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必备过程,是引导学生熟悉环境的必要阶段。[6]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得到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7]高校应重视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加深师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实习步骤的改革,确保实习是真枪实战的实习。
  综上所述,高校实习是高等教育的必备环节,重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高校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习的物质基础和质量保证,在高校实习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文科实习基地相较理工科基地的建设还有诸多不如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比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还有诸多不成熟,但如若主观上重视,客观上投入,社会上支持,大众们理解,能深入分析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查漏补缺,及时调整,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越来越成熟,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将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5.htm
  [2]中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5—01).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1/xxgk_80315.html
  [3] 曾辉 张元英 黄建强.校府合作:高校文科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以湖南农业大学芙蓉区政府教学实习基地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1)
  [4].伍爱 .质量管理学.[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萍 方碧波 胡可信 王玉珑 陈启杰.专业实习基地功能拓展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3)
  [6] 张静芳 朱昌峰 傅忠宁.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7]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2005—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8/200108/241.html
  作者简介:王田田,女,1981年生,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