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政治课高效课堂建设通探之一——情境创设的技术策略

【作者】 张自军

【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一堂课是由多个基本环节有机构成的。而情景创设则是时下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确有研究的必要。本文主要从情境素材的剪辑、情境素材的呈现方式、情境素材的优化运用三个方面对情境创设的技术策略做些探究。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 高效课堂建设 情境创设 技术策略 探索  
  一堂课是由多个基本环节有机构成的。而情景创设则是时下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确有研究的必要。笔者主要从情境素材的剪辑、情境素材的呈现方式、情境素材的优化运用三个方面对情境创设的技术策略做些探究。
  一、剪辑情境素材“十面观”
  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中,情境设置隐含着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导向功能。一个好的情境素材的运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剪选情境素材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应十面观照,着重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
  1. 正与反的关系。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要求我们,剪辑素材时,必须坚持思想为重、德育为先的原则和以善育善、以德育德的基本方向,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反面素材的使用。即使使用反面素材,也应引导学生从反面事件中提取正面信息。这样,就能很好的突出育德育善功能,从而摆正政治课教育教学中趣味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2.小与大的关系。小素材指的是学生直接视野中的材料,主要是学校、班级、家庭、社区中的人和事;大素材指的是学生间接视野中的素材,即国内、国际社会中,远离自己生活圈子的人和事。从学生的阅历眼界和成长发展规律看,引用素材时宜多“小”而少“大”,即使引用大素材,也应注意其与小素材的联系,尽量使学生的直接视野与间接视野实现有效对接。
  3. 旧与新的关系。旧素材往往比较经典,已经经过了人们的反复剪辑,科学性严密性得到公认,一般能比较准确的反映某个问题或某个时代的特征,可以直接引用。但不足是,由于时代久远,脱离学生实际,容易产生生疏感,影响理解和悦纳。新素材时代感强,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但可能存在不严密、不能直接准确反映问题的不足,引用时尚需剪辑处理。实际中,二者均可整合使用。一般来说,在讲授历史色彩较浓的问题时应多使用经典的旧素材,以便呈现问题的历史本色;在讲授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问题时,应多使用时尚的新素材;在讲授历史跨度较大的问题时,应把经典和时尚的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从总体上说,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从其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课堂教学应主要使用时尚性素材为好,能用时代感强的新鲜素材解决问题时,绝不用历史性强的陈旧的素材。
  4. 内与外的关系。教材内的素材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用来表达相关问题的,一般来说都经过了编者的认真审核和处理,具有权威性,上课可以直接引用,但有相对滞后、新鲜度低的局限性。教材外的素材丰富多彩,视野开阔,类型广泛,引入课堂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但存在甄别、剪辑的任务。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应彼此兼顾,防止只用其一的倾向。
  5. 实与虚的关系。虚构的素材留给学生的只能是假的世界,只能让学生产生怀疑和错误。只有真实存在的素材,才能触动和感动人、解决真的问题,真正达成教育目的,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剪辑素材时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即使必须虚构也应是源于真实生活的模拟,切不可主观臆造虚假的东西。
  二、创新情境呈现方式“十招谈”
  情境呈现方式方法很多,概括而言,主要有观察或演示法、学生自己表演或参与互动游戏法、现代技术手段或媒体展示法、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法等。据此,笔者具体分解罗列出以下十招:
  1、时政呈现----激发兴趣以新闻
  运用时政呈现情境,会增强课堂现实感与新鲜感,便于孩子们讨论与言表。
  2、生活呈现----倍感亲切以经历
  用生活呈现情境,能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能使教学探究变得有趣、具体、浅显、形象,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激情。
  3、漫画呈现----回味无穷以幽默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用漫画呈现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趣味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4、音乐呈现----感知体悟以词曲
  用音乐呈现情境,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5、图片呈现----引生入境以形象
  图片具有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大课堂上教学信息容量。
  6、视频呈现----扣人心弦以声色
  此法可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影情景,直观形象,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深入其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7、悬念呈现----引人穷追以独特
  悬念呈现情境,是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理,让其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其主动“入套”。
  8、小品呈现----寓教于乐以表演
  此法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容易使孩子们和教师产生共鸣,孩子们可在“动一动、演一演”的快乐体验中,自己领悟道理。
  9、故事呈现----颇生感触以真实
  此法可吸引孩子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在更为真实的氛围中展开探究活动。
  10、格言呈现-----引人入胜以精炼
  此法往往能以一当十,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当然,除上所列,呈现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同仁们不断的去探索、去运用。
  三、优化教学情境运用“三步曲”
  恰当适时地运用设计好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价值。否则,即使再好的情境素材,再好的呈现方式也只能是明珠投暗。优化情境素材运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要善于根据需要和教学进程把握好三个时间节点,唱好情境运用“三步曲”:
  1、最实惠的步法----在问题探讨中逐步展示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引导学生逐层剖析问题,使问题探讨由浅而深,便于接受。如我在教《生活离不开规则》时,为了把三类规则的特点说清楚,就采用了边探边放的做法:
  首先,认识道德的特点。道德规则总的特点是约束力最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产生形成;靠信念、舆论的力量维持实施;违反后只会受到舆论谴责。不道德的情境素材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信拈来了不孝敬父母、不尊老爱幼、不助人为乐、不勤俭节约等类别的图文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领悟道德的特点。
  接下来,我问:比道德约束力强些的规则会是纪律还是法律?学生思考后陆续回答:是纪律。我便就地取材,口述了当周升旗时学校公布给予处分的几个高中学生的素材,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快明白了纪律规则的特点是:由某个单位、行业或部门制定;局部适用;较有强制性,一旦违反,不仅仅会受到舆论谴责,还会受到相应的处分。
  最后,我问:比纪律的约束力还要强的规则会是啥呢?学生微皱眉头,抢着说:法律。于是,我鼓动各学习小组,各自列举些违法犯罪者的素材,据此展开讨论,然后发言总结,大家一致认为法律有如下特点:在所有的规则中,最强硬,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绝对不像纪律是各单位有各单位的;产生形成的途径特殊,既不能靠自然的力量,也不能由各单位、行业或部门自行制定,只能由国家统一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旦违反,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惩处比违反纪律要严厉的多。
  2、最回味的步法----在问题探讨后展示
  此法可以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提升认识。如在教学《法不可违》之后,我展示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放的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镜头片段,让学生深化对违法犯罪的危害的认识:违法犯罪的后果太可怕了,有时会让一个人付出一生或生命的代价。作为未成年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子女,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是何等的重要啊!
  3、最惯用的步法----在问题探究前展示
  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激发情趣、引出问题、引起思考的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张自军,大学本科,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一级政治教师,主研方向是初中政治课高效课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