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面向对外汉语的同义词辨析

【作者】 刘长业

【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同义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义词的意义由于大同小异,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时,会经常出现一些偏误。本文将从理性意义、色彩、词性三个方面对近义词进行辨析,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同义词辨析;理性意义;色彩;词性
  一、引言
  同义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尤其是在汉语学习者中的难度更大,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同义词特别丰富,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汉语学习者经常会因为不能精确区别同义词而造成了使用过程中的错误。
  词汇教学与语音教学和语法教学应该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同义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方面。词汇教学有诸多的方式,如实物展示、图片介绍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虽然方法比较多,但是词汇教学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的辨析之所以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是因为外国留学生没有注意不到同义词的细微差别造成的。
  面对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同义词辨析的情况,本文试图从理性意义、色彩和词性三个方面进行辨析,希望能给对外汉学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二、同义词的特点及范围
  一般认为同义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相近的一组词,包括等义词和同义词。意义相近是指意义上大同小异,即义项中的主要义素是共同的,而在一些次要的义素上有区别。狭义的同义词只是指近义词。本文所要辨析的同义词是指狭义的同义词。同义词相同的词义是构成同义词的基础,词义之间的小异却能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才能进行同义词之间的辨析。
  正是因为有了词义大同小异的近义词的使用,人们可以准确地描述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细致的思想感情。但是同义词有理性意义方面、色彩方面的差别,在替换之后会引起语义上的变化。有的同义词差别比较大,在替换之后,会形成病句,这也是汉语学习者犯错的主要原因。
  三、同义词辨析的方式
  在对同义词进行辨析的时候,既要看到同义词的共同意义,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意义。同义词的差别可以从理性意义、色彩、词性三个方面来辨析。
  (一)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是人们对所指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认识,它反映所指对象的共同特征以及与其他事物现象的区别。同义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上。
  1.意义的轻重。意义的轻重是指同义词意义的程度的轻与重。例如“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是“蔑视”的程度比“轻视”重。如“蔑视权贵”一句里的“蔑视”不能改成“轻视”。
  2.范围的大小不同。范围的大小主要指的是同义词所表示的范围有大有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物规模的大笑不同,二是所指事物的多少不同。如“战争”的规模比“战役”大,而且一次“战争”中可以包括很多“战役”。
  3.搭配对象的不同。具体表现在适用对象的不同。例如“侵犯”和“侵占”都指非法损害别人的东西,但是它们搭配的对象却是不同的。“侵犯”可以和“主权、人权”等搭配;“侵占”可以和“土地、财产”等搭配。“侵犯”搭配的对象是意义抽象的词;“侵占”搭配的对象是意义具体的词。
  4. 义项多少的差异。有的同义词义项多,但是只有一个义项同义,其余的义项不同义,这种差异使汉语学习者很容易混淆。如:难堪一狼狈,都表示神情不自然、难为情,而“狼狈”还表示人的仪容、服饰不整的窘态,而“难堪”则没有这些意义。“难堪”一般可用“狼狈”替换,而“狼狈”却不一定可用“难堪”替换:他感到有点难堪,脸都红了。(可以替换成“狼狈”)/他被雨淋成了落汤鸡,真狼狈!(不能替换成“难堪”)。
  (二)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词的色彩是指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主观态度和评价。词的色彩义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只掌握这些词的理性意义,而不掌握色彩意义,有可能出现病句。例如“成果”是指工作或事业有好的收获,是褒义词;“后果”指不好的结果;“结果”是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的某种结局,属于中性词。
  2.语体色彩不同。同义词中有的语体色彩不同,有的词比较庄重,适合用于书面语;有的比较通俗,适合用于口语。例如“父亲”和“爸爸”,前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有书面语色彩;后者适用于一般场合,有口语色彩。
  (三)词性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词性或句法功能不同的一组词,不能形成同义词。但是,当一个词具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的词类(兼类)的时候,则可以在意义相同或相近而词性相近的条件下,分别同词类相同的词形成同义词。例如“忽然”和“突然”,都有动作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都可以作状语,如“天气突然/忽然变了”。但是“突然”还可以作谓语、定语、宾语,如“情况很突然”、“突然事件”、“感到突然”,“忽然”只能作状语。所以,一般认为“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
  四、教学启示
  同义词的差别是多项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对同义词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找出差异。在对同义词进行讲解的时候,应有重点的解析,只讲一个方面不利于汉语学习者的掌握,要是面面俱到的话又会增大学生的任务量。我们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要全面掌握同义词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设计练习,让学生们在练习中掌握差异。在选择例句的时候,一定要多选择那些经典的例句,将同义词之间的差异鲜明地表现出来。总之,一定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来应对来自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提问。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吕叔湘.现代汉语800次[M].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刘长业(1989—),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2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