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外阅读课内化初探
【作者】 穆凤情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看来,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极力提倡学生在课外读书,可是喊了这么多年却收效甚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带领孩子们读书,努力将课外阅读课内化。所谓“课外阅读内化”,简单地说就是“外文内读”。这里的“外文”是指学生课外阅读的文章、书籍;“内读”是指把这些原本在课外阅读的文章、书籍与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内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前准备,将课外阅读带入课堂
我们知道,学生课外阅读的文章有很多是跟教材相关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引进课外阅读所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内容。在学习新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请教家长、上网等途径,查找作者生平、主要著作、写作背景等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摘录有用的部分,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例如学生在预习《种子的梦》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查找文革时期的资料,了解那段历史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文革期间名人及文人的遭遇。有了这些阅读积累,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种子的梦”是什么,柯岩的梦是怎样的?学习《忆读书》一文之前,可布置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查阅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课堂上学生与作者冰心对话,讲述三国故事,评论水浒人物,穿越历史,品味语言,更深刻的理解了不但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的道理。这样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把从各种渠道里吸取到的知识纳入课堂,课内课外相互促进,融会贯通,使课堂教学有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课中得法,运用于拓展阅读。
阅读方法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这叫“得法于课内;而阅读能力则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的,这叫“得益于课外”。但我们的课外阅读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将其纳入课程内容。例如:将《晏子使楚》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篇目结合来教学。在课堂上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习《晏子使楚》,重点品味晏子语言的巧妙,体会他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情感。之后推荐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三册《语妙天下》中的两篇文章----《周恩来巧言化尴尬》和《妙斥对手》,读完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片段来交流,说说书中的人物语言有何巧妙之处,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这样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在拓展阅读中得到了运用。之后利用一课时时间和学生一起读完了《语妙天下》的其他文章,在阅读中学生领略了外交家们的能言善辩,品味了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从而丰富了他们的阅读积累。故而要将课内外有效整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从课文到拓展篇目、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大量阅读,将师生从字斟句酌的讲解和永无休止的片段训练中解放了出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用读来带动领会文本,实现了“以读代讲,以读带讲”,而且实现了引领学生从“多读书”走向“会读书”。
三、课后延伸,形成有目标的系列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读书。结合课文学习,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课堂上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诵读经典,浸润童心。通过诵读来学习语言,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并赋予它新的生命。我和同年级组的老师共同编写了适合五年级学生诵读的校本教材,将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经典作品带入课堂,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诵读。主要的做法是:一是把一些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品,背诵下来,“吞下去”,高效积累,如古诗词吟诵、美文悦读等。二是先理解再诵读。这种方法适合那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篇目,值得慢慢品味、感悟,是一种欣赏性诵读。如《孝经》《论语》《中庸》中的名句,还有一些文质兼美的古文,如《卧薪尝胆》《教学相长》《陋室铭》等。我摒弃了以往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的做法,每天坚持让学生诵读,真正让学生读出精神,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魅力。
2.师生共读,教学相长。我觉得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也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我校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周五下午全校都有两节大阅读课,这有利于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和交流。阅读指导课上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周五的两节大阅读课上,一节读学生自己准备的书籍,当然在书籍选择上老师可给些指导性意见。另一节可以用来开读书交流会。在读书交流会上,师生全员参与,可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分享读书后的感受,鼓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将学生的课外书籍带入课堂,开展师生共读,带动学生有目标、有任务的读书,保证了阅读时间,落实了阅读量,阅读效果明显,也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阅读教材中把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帮助学生进行的效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前准备,将课外阅读带入课堂
我们知道,学生课外阅读的文章有很多是跟教材相关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引进课外阅读所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内容。在学习新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请教家长、上网等途径,查找作者生平、主要著作、写作背景等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摘录有用的部分,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例如学生在预习《种子的梦》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查找文革时期的资料,了解那段历史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文革期间名人及文人的遭遇。有了这些阅读积累,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种子的梦”是什么,柯岩的梦是怎样的?学习《忆读书》一文之前,可布置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查阅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课堂上学生与作者冰心对话,讲述三国故事,评论水浒人物,穿越历史,品味语言,更深刻的理解了不但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的道理。这样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把从各种渠道里吸取到的知识纳入课堂,课内课外相互促进,融会贯通,使课堂教学有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课中得法,运用于拓展阅读。
阅读方法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这叫“得法于课内;而阅读能力则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的,这叫“得益于课外”。但我们的课外阅读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将其纳入课程内容。例如:将《晏子使楚》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篇目结合来教学。在课堂上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习《晏子使楚》,重点品味晏子语言的巧妙,体会他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情感。之后推荐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三册《语妙天下》中的两篇文章----《周恩来巧言化尴尬》和《妙斥对手》,读完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片段来交流,说说书中的人物语言有何巧妙之处,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这样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在拓展阅读中得到了运用。之后利用一课时时间和学生一起读完了《语妙天下》的其他文章,在阅读中学生领略了外交家们的能言善辩,品味了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从而丰富了他们的阅读积累。故而要将课内外有效整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从课文到拓展篇目、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大量阅读,将师生从字斟句酌的讲解和永无休止的片段训练中解放了出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用读来带动领会文本,实现了“以读代讲,以读带讲”,而且实现了引领学生从“多读书”走向“会读书”。
三、课后延伸,形成有目标的系列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读书。结合课文学习,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课堂上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诵读经典,浸润童心。通过诵读来学习语言,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并赋予它新的生命。我和同年级组的老师共同编写了适合五年级学生诵读的校本教材,将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经典作品带入课堂,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诵读。主要的做法是:一是把一些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品,背诵下来,“吞下去”,高效积累,如古诗词吟诵、美文悦读等。二是先理解再诵读。这种方法适合那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篇目,值得慢慢品味、感悟,是一种欣赏性诵读。如《孝经》《论语》《中庸》中的名句,还有一些文质兼美的古文,如《卧薪尝胆》《教学相长》《陋室铭》等。我摒弃了以往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的做法,每天坚持让学生诵读,真正让学生读出精神,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魅力。
2.师生共读,教学相长。我觉得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也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我校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周五下午全校都有两节大阅读课,这有利于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和交流。阅读指导课上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周五的两节大阅读课上,一节读学生自己准备的书籍,当然在书籍选择上老师可给些指导性意见。另一节可以用来开读书交流会。在读书交流会上,师生全员参与,可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分享读书后的感受,鼓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将学生的课外书籍带入课堂,开展师生共读,带动学生有目标、有任务的读书,保证了阅读时间,落实了阅读量,阅读效果明显,也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阅读教材中把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帮助学生进行的效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