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课堂开始,巧妙走进课外阅读
【作者】 杨厚林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一种语言的学习,实用性强,阅读是学校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板块,笔者通过参与“课内外整合阅读”课题研究,就如何从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作出初步研究,并在实践工作中尝试使用,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阅读 延伸 兴趣
在知识信息化的今天,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庆幸,课外阅读的空间是那么广阔,只要做阅读的有心人,孩子随处都能够为自己创设一片阅读的新天地。这就需要教师们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小学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向课外阅读延伸,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让孩子们“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标中,还对各学段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本人以教材为基点,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将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参与“课内外整合阅读”这个课题以来,本人从茫然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也在工作中试着去实践,还谈不上有成绩,只能简单做个总结。
本人一直很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可能因为看各类家教书受到的启发,对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起步较早,也看到了一点点小成绩,所以,把很多方法用到了随班教学中,培养学生读课外书习惯的过程中,在两个方面初见成效。
一、阅读在课前预习中延伸
小学课内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不仅要对课文的字词和主要内容进行预习,还要借助网络、书籍等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收集,这既是在学习课文,也是在拓展知识。如本人在教学《桂花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一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源,有的了解了琦君的生平,有的了解了琦君的文学成就,有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课堂上的预习交流,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琦君热爱故乡的情结、感悟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课内阅读引导了课外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又进一步促进了课内阅读的提升,如此良性循环。
二、阅读在课后引导中延伸
每学完一篇课文,学生都会沉浸在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独特的感受之中。此时,如果教师“趁热打铁”,趁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承接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利于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1. 以单篇课文为经线引导孩子阅读
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如学习了《假如没有灰尘》(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如此讨厌的灰尘,除了文中所说,它还有哪些作用?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少儿百科全书》。
中外经典文学书籍的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和选读课文《空城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我问孩子们:“通过学习,周瑜、黄盖、诸葛亮、司马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说:“如果大家都能在课后仔细地阅读《三国演义》,那你们就会对这些人物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了解更多的人物。同学们,捧起《三国演义》读一读吧,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课后孩子们在引导下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他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他们的阅读心得。过一段时间,如时机已经成熟,就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三国故事会”,孩子们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交流中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升。
学习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篇课文后,建议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在学习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可以推荐她的《呼兰河传》……
2. 以相关联课文为纬线引导孩子阅读
相关联的课文可以是教材中安排的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可以是思想教育上有联系的课文。学习了《第一朵杏花》和《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后,可以倡导去阅读中外名人传记。学习了《鸟语》《生命的壮歌》《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孩子们都会明白动物也是有情感的,也是值得人类去尊重的,于是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苍狼》。
这样,在“经”“纬”两条阅读主线的交叉、互补中,孩子们的阅读范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
小语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除了读好教材、学好课文,教师们还应该为孩子们开辟一片更加广阔的阅读新天地,让孩子们在这片本该属于他们的天地中去尽情享受、不断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因人而异,不“一刀切”。
阅读,正因为孩子从小家教环境不同,所以起点不一。可以说,有些孩子六、七岁能自己独立阅读长篇课文,而有的孩子升至三、四年级了却还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更不用说课外的阅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课外的阅读要求要因人而异的,不喜欢看书的,看绘本类的,图多话少,要不喜欢都难;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尽量给他们推荐短篇的故事集,或者充满科幻色彩的科普类作品;阅读力较好的少数学生,一定要保住他们对阅读的良好兴趣,并鼓励他们看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不“一刀切”的好处,除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会被人瞧不起,会让他知道书本没有可怕之处,只要你去读,它总是存在乐趣的。
二、批量注入,少论效果。
这个提法,肯定会遭到许多同仁的反对。本人曾经长达五年地教另一门语言课程——英语,在两种差异迥然的语言里,找到了许多共同的切入点:语言,就是一种量的输入到质的提高的过程。想要阅读有质的飞跃,那么首先应该从学生阅读的量上下功夫。
暂时写不出作文没有关系,看完书谈不出感受也很正常,要常以自己的成长为对比来反思今日对学生的教育。有些成人属于典型的爱说,但是肚子里墨水太少,墨水少就是因为该读书的年岁里都疯玩去了。十几岁时,我特别崇拜我姐姐,因为她写的作文总能得妈妈的夸奖,总能成为老师的范例。她其实表达力从来胜不过我的,但是长大了我才发现,其实她比我更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话该怎么说出来才更贴人心。这些,都是阅读带来的魅力!
让孩子们读,大量地读,坚持每月推荐书目,不要停歇,少写读后感,少问心得体会,不让孩子有压力地做这件原本休闲的事。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三、创造氛围,激发兴趣。
没有兴趣,任何习惯的培养都是空洞的。
1.课堂上设下悬念。
如今的老师是利用教材在教学生,所以能从教材拓展开的东西自然就很多,学生们经常在学习新课的同时能听到老师吹谈其它的课外书,当他们听到老师介绍某本书的创作背景时,他们的眼睛会发亮,于是,顺理成章地介绍他们去看与课文相关联的文章、书籍,他们自然乐意。
2.课后提供环境。
教室是阅读最好的场所,因为这里有同学们的相互比攀,没有谁天生愿意当落后分子,更别说这种不用考试的竞争,只要老师有意识地夸夸在看书的同学,悄悄跟看书的同学交流两句,到图书角拿书的同学就会“唰唰”地增多。把要到处奔跑玩耍的一两个同学叫到身边,让他跟老师一起边听音乐边阅读好看的书籍,不骂他,还读出声地让他知道文章有趣在哪儿。
3.积极与家长沟通。
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拘泥于正经八百地坐在教室里看书,在家里也有很多机会。但是,家长因忙于生活,没有时间闲下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所以教师要会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培训家长一个家教专题,还给家长们推荐好的家教书籍,让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让家长科学地培养孩子,而不是仅仅盯着成绩欣喜与叹息。
关于课外阅读,本人目前培养学生的目的很局限,让他们走进这个缤纷的世界,去感受书籍的魅力,如此而以。需要做的还很多,今后努力钻研。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孙陪人等.从课内到课外.2013-03-19.
关键词:阅读 延伸 兴趣
在知识信息化的今天,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庆幸,课外阅读的空间是那么广阔,只要做阅读的有心人,孩子随处都能够为自己创设一片阅读的新天地。这就需要教师们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小学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向课外阅读延伸,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让孩子们“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标中,还对各学段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本人以教材为基点,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将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参与“课内外整合阅读”这个课题以来,本人从茫然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也在工作中试着去实践,还谈不上有成绩,只能简单做个总结。
本人一直很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可能因为看各类家教书受到的启发,对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起步较早,也看到了一点点小成绩,所以,把很多方法用到了随班教学中,培养学生读课外书习惯的过程中,在两个方面初见成效。
一、阅读在课前预习中延伸
小学课内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不仅要对课文的字词和主要内容进行预习,还要借助网络、书籍等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收集,这既是在学习课文,也是在拓展知识。如本人在教学《桂花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一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源,有的了解了琦君的生平,有的了解了琦君的文学成就,有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课堂上的预习交流,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琦君热爱故乡的情结、感悟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课内阅读引导了课外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又进一步促进了课内阅读的提升,如此良性循环。
二、阅读在课后引导中延伸
每学完一篇课文,学生都会沉浸在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独特的感受之中。此时,如果教师“趁热打铁”,趁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承接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利于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1. 以单篇课文为经线引导孩子阅读
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如学习了《假如没有灰尘》(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如此讨厌的灰尘,除了文中所说,它还有哪些作用?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少儿百科全书》。
中外经典文学书籍的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和选读课文《空城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我问孩子们:“通过学习,周瑜、黄盖、诸葛亮、司马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说:“如果大家都能在课后仔细地阅读《三国演义》,那你们就会对这些人物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了解更多的人物。同学们,捧起《三国演义》读一读吧,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课后孩子们在引导下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他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他们的阅读心得。过一段时间,如时机已经成熟,就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三国故事会”,孩子们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交流中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升。
学习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篇课文后,建议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在学习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可以推荐她的《呼兰河传》……
2. 以相关联课文为纬线引导孩子阅读
相关联的课文可以是教材中安排的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可以是思想教育上有联系的课文。学习了《第一朵杏花》和《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后,可以倡导去阅读中外名人传记。学习了《鸟语》《生命的壮歌》《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孩子们都会明白动物也是有情感的,也是值得人类去尊重的,于是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苍狼》。
这样,在“经”“纬”两条阅读主线的交叉、互补中,孩子们的阅读范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
小语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除了读好教材、学好课文,教师们还应该为孩子们开辟一片更加广阔的阅读新天地,让孩子们在这片本该属于他们的天地中去尽情享受、不断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因人而异,不“一刀切”。
阅读,正因为孩子从小家教环境不同,所以起点不一。可以说,有些孩子六、七岁能自己独立阅读长篇课文,而有的孩子升至三、四年级了却还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更不用说课外的阅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课外的阅读要求要因人而异的,不喜欢看书的,看绘本类的,图多话少,要不喜欢都难;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尽量给他们推荐短篇的故事集,或者充满科幻色彩的科普类作品;阅读力较好的少数学生,一定要保住他们对阅读的良好兴趣,并鼓励他们看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不“一刀切”的好处,除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会被人瞧不起,会让他知道书本没有可怕之处,只要你去读,它总是存在乐趣的。
二、批量注入,少论效果。
这个提法,肯定会遭到许多同仁的反对。本人曾经长达五年地教另一门语言课程——英语,在两种差异迥然的语言里,找到了许多共同的切入点:语言,就是一种量的输入到质的提高的过程。想要阅读有质的飞跃,那么首先应该从学生阅读的量上下功夫。
暂时写不出作文没有关系,看完书谈不出感受也很正常,要常以自己的成长为对比来反思今日对学生的教育。有些成人属于典型的爱说,但是肚子里墨水太少,墨水少就是因为该读书的年岁里都疯玩去了。十几岁时,我特别崇拜我姐姐,因为她写的作文总能得妈妈的夸奖,总能成为老师的范例。她其实表达力从来胜不过我的,但是长大了我才发现,其实她比我更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话该怎么说出来才更贴人心。这些,都是阅读带来的魅力!
让孩子们读,大量地读,坚持每月推荐书目,不要停歇,少写读后感,少问心得体会,不让孩子有压力地做这件原本休闲的事。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三、创造氛围,激发兴趣。
没有兴趣,任何习惯的培养都是空洞的。
1.课堂上设下悬念。
如今的老师是利用教材在教学生,所以能从教材拓展开的东西自然就很多,学生们经常在学习新课的同时能听到老师吹谈其它的课外书,当他们听到老师介绍某本书的创作背景时,他们的眼睛会发亮,于是,顺理成章地介绍他们去看与课文相关联的文章、书籍,他们自然乐意。
2.课后提供环境。
教室是阅读最好的场所,因为这里有同学们的相互比攀,没有谁天生愿意当落后分子,更别说这种不用考试的竞争,只要老师有意识地夸夸在看书的同学,悄悄跟看书的同学交流两句,到图书角拿书的同学就会“唰唰”地增多。把要到处奔跑玩耍的一两个同学叫到身边,让他跟老师一起边听音乐边阅读好看的书籍,不骂他,还读出声地让他知道文章有趣在哪儿。
3.积极与家长沟通。
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拘泥于正经八百地坐在教室里看书,在家里也有很多机会。但是,家长因忙于生活,没有时间闲下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所以教师要会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培训家长一个家教专题,还给家长们推荐好的家教书籍,让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让家长科学地培养孩子,而不是仅仅盯着成绩欣喜与叹息。
关于课外阅读,本人目前培养学生的目的很局限,让他们走进这个缤纷的世界,去感受书籍的魅力,如此而以。需要做的还很多,今后努力钻研。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孙陪人等.从课内到课外.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