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优质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成为教师的永恒的价值追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在此,谈谈其中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保持适当的教学进度
  适当的教学进度,即符合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能力、接受程度和承受限度的教学速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到教学有效性,对此,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进度太快,学生来不及思考教材,未能作必要的训练,未能巩固所学的东西,未能作自我检查,这一切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相反,教学进度太慢,……不仅会造成学习教材时间不足,而且会降低兴趣和意志力,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进度过快,绝大多数学生跟不上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前进征途中的阻力越来越大,一些学生对学习渐渐地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学生一旦如此,教师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于事无补的。相反,教学进度过慢,学生在学习上不仅容易出现懈怠的问题,而且会阻碍大多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加之高考复习时间的不足,学生在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极少数教师崇尚快速教学。其用意是将常规教学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提前进入高考复习。殊不知,学生在上新课阶段如果基础不牢固,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那么即使通过多次的复习有些问题仍然难以解决。正因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强调第一次学好新教材的重要性时指出:“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没走好,那么很难走好后面的路程。二是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慢工出细活”,甚至认为教学进度越缓慢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殊不知,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具有一定的惰性,教师走得慢,他们也走得慢,甚至在学习上出现懈怠的问题。这样,教学进度尽管缓慢,但学生的基础未必就能够因此打得扎实。
  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都违背了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能力提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此,教师在教学上应在尊重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调控课时教学进度,在教学重难点和基本知识上放慢进度,增加教学时间,以便在这些重要问题上讲得更为深入细致,给学生以较为充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的时间,而在一般性知识、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没有多大意义的知识上加快教学进度,减少教学时间,这样有增有减的能动的调控,不仅有利于总体教学进度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突出基本知识的教学
  教材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理论性知识、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等。它们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尽管为数不多,但在教材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科素养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成绩的提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最具魅力的东西,是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的主要知识。对此布鲁纳强调:“一门课程在他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基本观念为基础,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从知识传授角度上讲,教师应在基本知识有效传授上下功夫,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并能够自主地运用它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性知识的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谓的深度是指教师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理论性知识的内涵及其与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停留于教材表面上的知识分析。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理论性知识。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虽然基础教育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决定了中学教学不宜过于深入,但是从学生理解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和高考角度上讲,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否则,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所谓的广度是指教师在讲解和传授知识点时不限于知识的内涵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而是以此为依托向四周扩展和延伸,甚至是纵横驰骋、上下联动,左右逢源,把死的东西演绎成为活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分析问题的思维上缺乏一定的广度。这既制约了教学的效率,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思维扩展。教师应将具体的理论性知识置于知识体系和知识链条之中,形成知识块,构建开放式的知识网,将静态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可以运用的活的动态知识。这样的处理既能够将教师解读知识的思维扩展开来,又能够将理性知识中蕴含的思维过程、方式和方法再现出来。二、生活化处理。教材基本知识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对此教师应将它们与实现生活相联系,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这样,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关注社会热点。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性知识能够用于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说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用于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论证。教师在教学时适当地把它们引进课堂,与理论性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这样做既拓宽加深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是更为深刻的本质性知识,在学科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它们不是显现于教材表面,而是隐藏在教材字里行间的背后,需要教师借助于自己的一双慧眼在深入研究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够挖掘出来。因而相当多的教师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做这项艰苦的工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往往侧重于教材知识的分析,难以进行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归纳总结、传授和运用,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由于学生不能掌握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进而使他们在知识运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也就谈不上在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训练、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并在理论性知识分析和传授的过程中结合实例讲解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逐步领悟和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如虎添翼,就能自觉地运用它们分析解决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致力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科教学应以基本知识为载体,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地抓住这条主线不放松,正如学者赵稀斌指出的:“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高品质思维能力,凸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价值,这是把握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教师只有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并运用它们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完全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多讲或强迫学生大量的训练,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的身心来讲也是一种摧残,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课后训练和练后分析三个环节。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讲解和传授基本知识时应充分考虑所要采用的方式方法,因为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讲解。这样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学生能够逐步领悟理解基本知识的分析思路和思维方法。课后,教师应提供适量的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题目进行训练,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理解教材知识、深度思考训练的题目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训练后的分析,教师应侧重于技能技巧和方法的运用、题型的归纳及其解题规律的总结,从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角度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在保持适当的教学进度的同时,从知识角度上讲,教师要牢牢抓住教材的基本知识,舍弃无关紧要的知识,减轻教学负担;从能力角度上讲,教师应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