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勇敢尚武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另一面—奴性意识
【作者】 陈栋梁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俄罗斯民族性格当中充满了矛盾性,在勇敢尚武的另一面却是其充满了奴性思想的性格特征。本文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奴性意识进行全面剖析。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性格;奴性意识
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双重矛盾性
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时很难绝对地说其具有某种特征,矛盾性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中都会存在。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它拥有横跨亚欧大陆的辽阔疆土,也拥有摇摆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悠久历史。这使得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显得尤为突出。
俄罗斯民族的矛盾性格被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称为“二律背反”。俄罗斯民族性格里经常会体现出左右摇摆的不稳定性。他们既有强烈的国家观念,又渴望随心所欲的自由; 他们既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又充满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有时非常理性,有时又率性妄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
谈到中国人对俄罗斯民族的认识,相信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一个词“战斗民族”。的确,纵观俄罗斯历史,这就是一部战争史、领土扩张史。严寒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漫长的战争塑造了俄罗斯民族崇尚武力、勇敢好战的民族性格特征。然而在俄罗斯民族性格当中却又充满了矛盾性、对立性,在勇敢尚武的另一面却是其充满了奴性思想的性格特征。
二、俄罗斯民族奴性心理的主要体现
奴性思想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主体对强加给自己的没有积极意义的事物无原则、无条件接受的心理,并已内化为自觉、主动地状态。
俄罗斯民族的奴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集体主义,抹煞个人价值、个人诉求。它要求个人思想、意志和行为服从集体、服从社会的要求。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在俄罗斯文化传统中是不受重视的。虽然20世纪末“个人亦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的思想已在逐渐进入俄国的意识形态,但时至今日,“个人价值”的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仍然十分淡漠。这也使很多俄罗斯普通人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追求自由和个人财富。
(二)俄罗斯人总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存在“宿命论”思想。他们从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什么,而把一切都只寄托于所谓的运气。尤其在苏联解体后,各种社会问题较为突出,许多俄罗斯人一度陷入空虚和茫然。俄罗斯人“不思考未来”、“不指望自己”。
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俄罗斯人的宿命论思想。“小人物”往往会把自己的苦难和不幸视为自己应该承受的命运,不愿为了不确定的抗争结局而打破自己的生活轨迹,心甘情愿地默默承受一切不公的安排。
(三)权力崇拜、个人崇拜。沙俄时期封建集权的统治者往往拥有无上的权力,“沙皇是俄罗斯唯一自由的人。”沙皇牢牢把控着庞大的国家机器,掌握国家、臣民的命运。广大人民屈服在统治者的剥削压榨之下,承担着国家的沉重赋税,支撑着奴隶主的奢靡生活。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广大俄罗斯农民都经常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
他们不抱怨不诉苦,甚至漠视死亡,易于统治。俄罗斯历史上的统治者大多不属于俄罗斯族:留里克来自瑞典,叶卡捷琳娜二世来自德国,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十月革命改变了政权,但却没有改变权力崇拜。斯大林成了“我们的父亲”,领袖画像犹如圣像般受到人们的崇敬,将俄罗斯人民的奴性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人们也会在默默之中把社会和民族的灾难完全归咎于当权者。人民没有当家做主的意识和能力,不懂得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三、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奴性心理的成因分析
这种奴性思想并非是天生存在的基因,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性格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俄罗斯绝大部分处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原始社会时期斯拉夫人的生产力低下,对自然规律没有充分而科学的理解。对大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他们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无数神灵,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灵意志的体现,这就是原始的多神教的起源。原始的生产耕作方式使斯拉夫人将大自然视为提供生存庇护的主人,是为自己提供一切的圣母。这种消极的天人关系将斯拉夫民族摆在了一种附属地位。对于自然的敬畏养成了俄罗斯人消极忍耐的性格,使他们屈从于残酷的现实。从而塑造了俄罗斯人对世界的消极、宿命的态度。
俄罗斯人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四周没有天然的屏蔽,缺乏安全感。尤其是面对外来入侵时,俄罗斯人特别依赖村社集体。在这种环境下,只有靠集体劳动才能保障部族和个人的生存,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人是难以生存的。因此,集体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东斯拉夫文明的源头上的。
政治、经济体制的长期潜移默化的强化影响。农业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农民自然是社会构成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社和封建庄园一直是俄罗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村社生活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村社是共耕地的劳动组合,离开村社,离开土地,个人就难以生存,而且国家法律也不允许个人自由流动。长期的村社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身上培养着集体主义精神,而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却认识不足。
农奴制作为一种主要经济制度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当西欧各国在大步迈入资本主义时,俄罗斯却仍沉浸在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中。为适应西欧国家市场的需要,封建农奴主大量侵占农民的已耕地、开垦新土地。为了增加劳动力,封建主加强了劳役地租,把农民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国家以法律形式帮助封建主限制农民离开主人,离开土地。
村社组织和长期的农奴制培养了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观念,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培养了俄罗斯人精神中那种无限的忍耐、柔顺。俄罗斯的农民对一切都满足,不抱怨,不诉苦,甚至对于死亡也抱着冷漠的态度。他们温和、忍辱的、柔顺,但是却毫无积极创造性。极大的研制了俄罗斯农民的自由意识和反抗意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承受一切强加于自己的不公。
宗教信仰对奴性思想的巩固。10世纪之前(下转第66页)(上接第57页)东斯拉夫人信仰的主要是多神教。前文已提到,古斯拉夫人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将其神化,认为自然现象都是神灵意志。直到988年,基辅罗斯接受东正教取代多神教成为国教。然而对自然的崇拜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而是以一种精神性的服从意识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之中。
东正教宣扬一神论,要求训徒信仰唯一的神--“三位一体”的上帝,并大力宣传原罪论。基督教认为人是生来有罪的,必须通过在人世间历经苦难才能救赎自己的罪恶,贫穷和苦难可以恢复人身上的神性。这是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政权互相辅成,深刻得塑造着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人对于现实苦难的态度。俄罗斯民族对待苦难是非常虔诚的,而苦难在他们这里体现的更多的是宗教意义,而非现实意义。他们认为,没有经过苦难洗礼的灵魂是不能进入天堂的。贫穷和苦难不是现实生活的无奈之选,而是精神上的内在需要,是接近上帝以实现自我救赎的途径。在忍受了上千年的外族入侵和专制统治后,俄罗斯人在东正教里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和慰藉,坚忍和顺从的性格就这样通过东正教的不断发展逐渐定型。
残酷的自然条件、长期的宗法制度及宗教精神统治等因素共同塑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奴性意识。
结语:
虽然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处处体现着奴性心理,但这绝不是俄罗斯人的唯一写照。在本文第一章中已提到,俄罗斯民族性格充满了矛盾性、双面性。俄罗斯民族无限忍耐与包容的性格,使得俄罗斯民族无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历史上屡次的外族入侵都能坚韧地战斗到底。反法战争、卫国战争以及延续数百年的对外战争都是最直接的证据。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俄罗斯这一民族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志耕. 圣愚文化与俄罗斯性格[J]. 俄罗斯文艺, 2006,(4).
[2]宋瑞芝,宋佳红.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月 第28卷,第1期.
[3]陈晓芳. 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宗教阐释[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
[4]刘玲. 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J]. 天府新论,2002年06期.
作者简介:陈栋梁(1989.11—?),山东师范大学俄语系,硕士,主要研究俄语语言文化学及俄罗斯国情。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性格;奴性意识
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双重矛盾性
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时很难绝对地说其具有某种特征,矛盾性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中都会存在。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它拥有横跨亚欧大陆的辽阔疆土,也拥有摇摆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悠久历史。这使得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显得尤为突出。
俄罗斯民族的矛盾性格被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称为“二律背反”。俄罗斯民族性格里经常会体现出左右摇摆的不稳定性。他们既有强烈的国家观念,又渴望随心所欲的自由; 他们既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又充满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有时非常理性,有时又率性妄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
谈到中国人对俄罗斯民族的认识,相信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一个词“战斗民族”。的确,纵观俄罗斯历史,这就是一部战争史、领土扩张史。严寒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漫长的战争塑造了俄罗斯民族崇尚武力、勇敢好战的民族性格特征。然而在俄罗斯民族性格当中却又充满了矛盾性、对立性,在勇敢尚武的另一面却是其充满了奴性思想的性格特征。
二、俄罗斯民族奴性心理的主要体现
奴性思想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主体对强加给自己的没有积极意义的事物无原则、无条件接受的心理,并已内化为自觉、主动地状态。
俄罗斯民族的奴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集体主义,抹煞个人价值、个人诉求。它要求个人思想、意志和行为服从集体、服从社会的要求。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在俄罗斯文化传统中是不受重视的。虽然20世纪末“个人亦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的思想已在逐渐进入俄国的意识形态,但时至今日,“个人价值”的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仍然十分淡漠。这也使很多俄罗斯普通人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追求自由和个人财富。
(二)俄罗斯人总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存在“宿命论”思想。他们从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什么,而把一切都只寄托于所谓的运气。尤其在苏联解体后,各种社会问题较为突出,许多俄罗斯人一度陷入空虚和茫然。俄罗斯人“不思考未来”、“不指望自己”。
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俄罗斯人的宿命论思想。“小人物”往往会把自己的苦难和不幸视为自己应该承受的命运,不愿为了不确定的抗争结局而打破自己的生活轨迹,心甘情愿地默默承受一切不公的安排。
(三)权力崇拜、个人崇拜。沙俄时期封建集权的统治者往往拥有无上的权力,“沙皇是俄罗斯唯一自由的人。”沙皇牢牢把控着庞大的国家机器,掌握国家、臣民的命运。广大人民屈服在统治者的剥削压榨之下,承担着国家的沉重赋税,支撑着奴隶主的奢靡生活。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广大俄罗斯农民都经常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
他们不抱怨不诉苦,甚至漠视死亡,易于统治。俄罗斯历史上的统治者大多不属于俄罗斯族:留里克来自瑞典,叶卡捷琳娜二世来自德国,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十月革命改变了政权,但却没有改变权力崇拜。斯大林成了“我们的父亲”,领袖画像犹如圣像般受到人们的崇敬,将俄罗斯人民的奴性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人们也会在默默之中把社会和民族的灾难完全归咎于当权者。人民没有当家做主的意识和能力,不懂得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三、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奴性心理的成因分析
这种奴性思想并非是天生存在的基因,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性格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俄罗斯绝大部分处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原始社会时期斯拉夫人的生产力低下,对自然规律没有充分而科学的理解。对大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他们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无数神灵,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灵意志的体现,这就是原始的多神教的起源。原始的生产耕作方式使斯拉夫人将大自然视为提供生存庇护的主人,是为自己提供一切的圣母。这种消极的天人关系将斯拉夫民族摆在了一种附属地位。对于自然的敬畏养成了俄罗斯人消极忍耐的性格,使他们屈从于残酷的现实。从而塑造了俄罗斯人对世界的消极、宿命的态度。
俄罗斯人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四周没有天然的屏蔽,缺乏安全感。尤其是面对外来入侵时,俄罗斯人特别依赖村社集体。在这种环境下,只有靠集体劳动才能保障部族和个人的生存,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人是难以生存的。因此,集体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东斯拉夫文明的源头上的。
政治、经济体制的长期潜移默化的强化影响。农业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农民自然是社会构成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社和封建庄园一直是俄罗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村社生活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村社是共耕地的劳动组合,离开村社,离开土地,个人就难以生存,而且国家法律也不允许个人自由流动。长期的村社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身上培养着集体主义精神,而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却认识不足。
农奴制作为一种主要经济制度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当西欧各国在大步迈入资本主义时,俄罗斯却仍沉浸在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中。为适应西欧国家市场的需要,封建农奴主大量侵占农民的已耕地、开垦新土地。为了增加劳动力,封建主加强了劳役地租,把农民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国家以法律形式帮助封建主限制农民离开主人,离开土地。
村社组织和长期的农奴制培养了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观念,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培养了俄罗斯人精神中那种无限的忍耐、柔顺。俄罗斯的农民对一切都满足,不抱怨,不诉苦,甚至对于死亡也抱着冷漠的态度。他们温和、忍辱的、柔顺,但是却毫无积极创造性。极大的研制了俄罗斯农民的自由意识和反抗意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承受一切强加于自己的不公。
宗教信仰对奴性思想的巩固。10世纪之前(下转第66页)(上接第57页)东斯拉夫人信仰的主要是多神教。前文已提到,古斯拉夫人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将其神化,认为自然现象都是神灵意志。直到988年,基辅罗斯接受东正教取代多神教成为国教。然而对自然的崇拜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而是以一种精神性的服从意识植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之中。
东正教宣扬一神论,要求训徒信仰唯一的神--“三位一体”的上帝,并大力宣传原罪论。基督教认为人是生来有罪的,必须通过在人世间历经苦难才能救赎自己的罪恶,贫穷和苦难可以恢复人身上的神性。这是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政权互相辅成,深刻得塑造着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人对于现实苦难的态度。俄罗斯民族对待苦难是非常虔诚的,而苦难在他们这里体现的更多的是宗教意义,而非现实意义。他们认为,没有经过苦难洗礼的灵魂是不能进入天堂的。贫穷和苦难不是现实生活的无奈之选,而是精神上的内在需要,是接近上帝以实现自我救赎的途径。在忍受了上千年的外族入侵和专制统治后,俄罗斯人在东正教里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和慰藉,坚忍和顺从的性格就这样通过东正教的不断发展逐渐定型。
残酷的自然条件、长期的宗法制度及宗教精神统治等因素共同塑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奴性意识。
结语:
虽然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处处体现着奴性心理,但这绝不是俄罗斯人的唯一写照。在本文第一章中已提到,俄罗斯民族性格充满了矛盾性、双面性。俄罗斯民族无限忍耐与包容的性格,使得俄罗斯民族无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历史上屡次的外族入侵都能坚韧地战斗到底。反法战争、卫国战争以及延续数百年的对外战争都是最直接的证据。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俄罗斯这一民族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志耕. 圣愚文化与俄罗斯性格[J]. 俄罗斯文艺, 2006,(4).
[2]宋瑞芝,宋佳红.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月 第28卷,第1期.
[3]陈晓芳. 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宗教阐释[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
[4]刘玲. 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J]. 天府新论,2002年06期.
作者简介:陈栋梁(1989.11—?),山东师范大学俄语系,硕士,主要研究俄语语言文化学及俄罗斯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