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修玉篇》音韵学研究价值考论

【作者】 赵晓庆 刘 宾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金代邢准的《新修玉篇》(全称为《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金刻本字书。同时,它也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它在收字之最的同时,也汇音义之最,集中古音切材料之大成,注音材料相当丰富,体现出了很高的音韵学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新修玉篇》一书的注音材料入手,对其音韵学研究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修玉篇》;音韵学;研究价值
  金代邢准的《新修玉篇》(全称为《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成书于金·大定戊申年(公元1188年),之后即湮没无闻,后经宋元明清私人收藏,传承至今。《滂喜斋藏书记》曰:“诸家书目皆不著录,元赵承旨、虞道园、张伯雨,明宋景濂、吴文定、陆文裕、项子京皆有藏印,亦稀世秘笈矣。”[]建国后,其金刻本一直保留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直到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和2005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才将其影印收录,并公之于众。
  《新修玉篇》收有六万三千四百余字,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同时,它还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金刻本字书,有着重要的辞书史、文献校勘价值。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新修玉篇》一书注音材料相当丰富,编者在每个字头之下都尽可能地罗列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字、韵书的音义,这些众多的音义是音韵学研究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下,本文将从《新修玉篇》注音材料的丰富性、注音材料的层次研究两大类多个方面对《新修玉篇》注音材料的音韵学研究价值展开论述。
  一、《新修玉篇》注音材料的丰富性
  《新修玉篇》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絫音”,即累加音切,这就使得它具有音义书的性质,体现出了很高的音韵学研究价值。
  与《玉篇》相比,《新修玉篇》进行了增字、絫音。先是金人王太在《(大广益会)玉篇》的基础上增加字和音训而成《增广类玉篇海》。之后,邢准又在王太撰、秘祥等八人校雠的《重修增广类玉篇海》的基础上,纠正舛错非是者,旁搜广猎,采诸家篇韵数音之义编缀而成《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
  邢准的主要工作是校正、整理《重修增广类玉篇海》庞杂的音义材料,由此再进一步絫增音义。这就使得《新修玉篇》一书所收集的音切材料相当丰富和完备。比如,仅一个“敦”字,书中就罗列了十三个音切。
  字头下众多音切的每一项罗列都是反切在前,释义在后。每个字头下先列首音切并附以释义,之后又罗列编者所搜集补充的多重音切及其释义,絫音为主,以音系义。它将采自不同韵书、字书的注音材料以多重音切的方式列于每个字头之下,广开不同音切分列不同义项的多音多义字排列方式,又以字头为中心将众多音切材料汇集在了一起,字的又音及多层次的音切材料甚至比《集韵》所收还要多。
  众多不同的音切是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累积重叠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古音和方音,有着很高的音韵学研究价值。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新修玉篇》一书保存了大量失传韵书的材料。书中所引亡佚韵书的材料非常多,价值也很高,特别是《省集韵》和《广集韵》,辑佚考证这些韵书材料,将会极大地丰富韵书史的研究內容。
  二、《新修玉篇》首音的研究价值
  我们注意到,字头之下,列在首位的首音切虽然已经迥异于原本《玉篇》的反切,但却自成体系。首音是邢准对《增广类玉篇海》进行重新规整之后的,具有统一的体系框架,且与《广韵》的反切系统有着出奇的一致性,可以说《新修玉篇》的首音切自成系统且保持了《广韵》音系。
  但我们也注意到《新修玉篇》所列的首音与《广韵》的反切并没有全部相同,二者的音系具有多强的一致性,区别有哪些?另外,《新修玉篇》的首音多数都只列一个音切,这说明编者在选择首音切时对《广韵》中的又音和多音做出了取舍,编者取舍的标准又有哪些?还有其中的复杂的情况,如同音异切、异音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考察和研究。
  三、《新修玉篇》重音的研究价值
  “重音”即多重音切,著者在序言中将列在首音之后的音切统称为“重音”。《新修玉篇》音切材料的丰富性和完备性,主要依靠其中罗列众多的重音来体现。
  重音的罗列以音为主,音切不同的即使释义相同、相近也将它们分开。如:“普耕切,使人。”与“北萌切,《尔雅》云:‘使也’。”意义相通,但音切不同,编者也将他们并列收入。
  “平”字的首音独立于重音之外,应当归为首音层次与其他首音切一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而首音下所列的五个音切应当作为一个重音层次进行考察。
  重音的来源比较复杂,编者所引的许多韵书都已失传,我们只能依靠现存的篇韵书来察其端倪。如“平”字重音“《省集韵》又丘虔切”所引的《省集韵》是一部什么样的韵书。它与《集韵》、《礼部韵略》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除《省集韵》外,《新修玉篇》引用较多的还有《阴祐余文》、《广集韵》、《古龙龛》、《奚韵》等。辑佚和考证《新修玉篇》重音中这些亡佚韵书、字书的注音材料对于辽宋金时期韵书史的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此外,考察重音,分析其来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重音之间以及重音与首音之间历时注音差异的比较来考证上古音信息。
  四、《新修玉篇》标声调的研究价值
  我们发现书中还在多处的音切下注明了声调,《新修玉篇》标声调的例子可以分析为如下四类:
  1.标明又音。如,“又上声”即标明与其声、韵相同但声调为上声的又音。
  2.对生僻字标调以显音读。
  ①被注字生僻而标调:如“埢”字“居倦切”在《广韵·去声·线韵》,倦为常用字,但被注字“埢”不常用,故标明“去声”来显示音读。
  ②被注字及反切用字皆为生僻字:如“?”字“乌旰切,去声。”“旰”字在《广韵·去声·翰韵》中,?、旰二字皆不常用,为弥补反切注音的缺陷增强注音效果,而依《广韵》标明其为去声调。
  3.反切下字为多音字,标明声调使注音更明确。如“视占切,平声。”“占”字在《广韵》中有盐韵平声和艳韵去声两个声调,此处注明平声是为了避免反切下字多音而造成的表音不明确。
  4.在语音变化之后,标明声调以“规范”音读。
  如在“诟”、“衎”两个字的反切注音中,反切下字“厚”、“旱”都是常用字,按常理人人皆可识其音读,此处注明声调很可能是为了规范口语通俗读音。厚,“胡口切”上声厚韵匣母字;旱,“胡笴切”上声旱韵匣母字。这两个字皆为全浊上声字,根据语音发展史,宋金时期北方话的口语中全(下转第47页)(上接第60页)浊上声字已基本变为去声,但《新修玉篇》的编者仍然依据《广韵》等传统韵书认为这部分字应该以上声为正读。为了规范读音,就在这些字的音切下注明了“上声”。
  反切注音弥补了直音的许多缺点,但它却改变不了汉字注音所存在的根本性弊端,金代的音韵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运用声调来调和矛盾,弥补缺陷。当反切下字为多音字时,反切注音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于是金代的王太以及祕祥等人在字书中运用声调来区别多音,后来邢准在整理《新修玉篇》中音义完备的众多音切时更是大量地进行了标调处理。
  另外,反切注音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通常会滞后于语音的变化发展。而《新修玉篇》的标调处理虽然是在“规范”正读,但却从侧面反映了历时音变。其中,《新修玉篇》对“浊上变去”一类字的声调标注,就体现出了很高的语音史研究价值。
  总结
  《新修玉篇》汇集中古音切材料之大成,注音材料相当丰富,本文也从首音、重音、标声调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发现这些众多的音切材料中蕴藏着巨大的音韵学研究价值,如首音对于《广韵》音系的保持与调整;重音中同义异切所反映的上古音信息;声调对于“浊上变去”的标注等等。本文在评估了《新修玉篇》注音材料音韵学研究价值的同时,也为该书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做了铺垫和准备。之后,笔者也将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新修玉篇》的音韵学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以弥补这方面深入研究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潘祖荫. 续修四库全书·滂喜斋藏书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2.
  [2]邢准.大定甲申重修增广类玉篇海·序.中华再造善本·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7-9.
  [3]邢准.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序.中华再造善本·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13.
  作者简介:赵晓庆(1985-),男,山东潍坊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韵学、文字学研究;刘宾(1979-),男,山东聊城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方言语法、少数民主语言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万光泰音韵学稿本与汉语上古音研究》10BYY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