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选材更能打动阅卷老师

【作者】 王延学

【机构】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考作文有特定的读者对象,那就是阅卷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考作文就是你的自我推荐书,你得依靠这份自我推荐书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让其接受你的自荐,从而获得理想的作文分数。想让阅卷老师给你的作文评高分,字体、卷面、分段等等这些小技巧固然不可少,但这些东西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作文的本质来说,能使人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和阅读快感的因素主要在内容。这样说来,选取什么样的材料,对于我们的作文得分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先要明确选材的原则。
  第一,要紧扣题意来选材。
  中考优秀作文,其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所谓切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所谓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集中而鲜明。我们要让自己的作文进入一类,在选材时首先得紧扣题意,按要求写作。如2013河南中考有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这一材料自然不是要告诉我们西瓜甜与不甜的原因,而是另有寓意:启示我们要勇于接受生活的历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成为“甜西瓜”;相反,要是贪图安逸,逃避生活中必要的磨砺,那么你就无缘成为“甜西瓜”。当然,这里的甜西瓜是比喻,指成功。从上述角度立意选材,你的作文就算切合题意。
  如果拘泥于字面,讨论怎样才能种出甜西瓜,或者讨论环境与成才的关系,这都属于偏离题意,据此写出的作文,就无法及格了。
  第二,要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由于生长环境、阅读视野的不同,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储备自然会有不小的差别。作文时,我们自然要拣自己熟知的素材入文。只有这样,我们写起来才会游刃有余,一气呵成。今年春晚,有一档极富特色的创意舞蹈《符号中国》。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匈牙利舞者为观众呈现的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中国符号:黄山迎客松,可爱的大熊猫,曲折的长城,古代战车,北京天坛,天安门前的石狮,即将升空的火箭,还有“春”、“马”、“2014”等文字画面。现在,如果让你以“中国符号”或“中国元素”为题作文,你会如何选材呢?
  除了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材,如,喜欢戏曲的同学,就可写你熟悉的一门戏曲;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写中国汉字;喜欢古典诗歌的同学,可以写唐诗宋词;喜欢工艺的同学,就可以写中国结……
  第三,要选取新颖的材料。
  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二月花为何会格外吸引我们的眼球?就因为在别的花还未醒来之际,它率先怒放了,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作文的选材也是这个道理。新颖的材料无疑更能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而那些千篇一律的材料就很难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了。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喜欢,可以是对人的欣赏,可以是对事物的心仪,可以是对兴趣的爱好;喜欢,可以是瞬间的怦然心动,可以是曾经的执着追求,可以是回忆中的欢笑、心头上的涟漪……
  请自拟一个题目,其中包含“喜欢”这个中心词,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喜欢”是一件令人欣悦的事,所“喜欢”的必然是美好的人、事、物,“喜欢”是多么愉快的一次情感体验。我们只需要打开记忆的宝盒,搜寻自己喜欢的“那一个”即可。怎样的“那一个”才更有新意呢?
  “那一个”,可以是平常的人与事,但补题要独特,突出平凡人事的不凡之处。如“我喜欢妈妈的唠叨”“我喜欢弯弯的姥姥”,这两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亲人,唠叨不是总令我们心烦吗,何以会改变看法,转而喜欢呢?姥姥又怎么会是弯弯的?原来她总是躬身劳作,在菜园里,在灯下,在灶前……这样的补题就有别于常规思维,而富于新意了,且一下子找准了人物的特征,让人记忆深刻。
  “那一个”,可以是反其意而行之的构思,但要注意借景生情,寓理于事。如“我喜欢寂寞的味道”“我喜欢阴雨的时分”,这两个补题有别于我们平常所公认的美好。寂寞像心底的荒草一样,怎会去喜欢呢?原来寂寞时可以静思,可以读书,可以省视自我、辨明方向,可以听得见花落时的怦然心跳。那么阴雨时分呢?原来是今年天气大旱,人的心情与田里的庄稼一般渴望雨的滋润,阴云、雷电、雨水在人们的渴望中变得珍贵而可爱。
  懂得了选材的原则,现在,假设我们坐在了中考语文的考场,面对作文这语文的半壁江山,如何选材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分数遥遥领先呢?
  首先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千万要沉着冷静,要气定神闲。虽然中考并不是检验我们学习的唯一标尺,但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有时候,几分之差可能意味着你与理想中的重点高中失之交臂。基于这样的心理,有些同学的心里会背上包袱。这种包袱有时候是致命的,它会让你不知所措,无法专注于作文的审题。或者你平时作文并不发怵,但关键时刻,大脑短路了,不听你使唤了!怎么办?这就需要你放松紧张的神经,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缓解紧张的情绪,比如深呼吸,比如沉静默念……不管用什么方式,我们得让自己放松再放松,这样才能有灵感的火花闪现。
  接下来,想一想,我们碰到的作文题会是怎样的模样呢?大致说来,无外乎熟悉、较熟悉、陌生几种。碰见熟悉或较熟悉的,我们不能大喜过望,不加考虑提笔就写,要知道,你觉得简单好写的题,对别人也是简单好写的。你的草率行文,往往会使你作文的选材大众化,不能获得作文的高分。如果碰见的是较陌生的有一定难度的题,我们也大可不必紧张,因为大家都要面对这一难度。
  我们的作文,应从哪里选材?怎样选材才能带给阅卷老师惊喜,从而能打动阅卷老师?
  先说选材的方向。
  从生活中选取。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的方向就是“我手写我心”,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的作文考题都引导同学们关注周围,比如成长类、亲情类等。以前面举的河南材料作文为例,一位考生拟题为“我要做最甜的西瓜”,文章先写“我”学习成绩下降,总想听天由命,后来听了父亲讲述的西瓜甜与不甜的原因之后,深受触动,决心努力学习,“做一个最甜的西瓜”。文中表现出的朴素动人的亲情,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当然,如果碰到“最美是____”类文题,我们还可以灵机一动,写眼前的监考女教师,描绘其肖像、神态,再现其说话的口吻。
  从书本中选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比如,“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热门话题。写作“感恩”话题,我们可以感恩亲人,回味亲情的快乐;可以感恩师友,表达真诚的谢意;我们可以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我们应该感恩的一切。爱读书的同学,可能还会选取一些一般人不知的感恩材料。如莫言常怀感恩之心的材料,就相当典型:莫言对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常怀感恩之心,哪怕是微不足道,也总是记挂在心。有一次,他与高密老友去青州仰天山,途经一山村,临街一户,门前柿树三株,绿叶落尽,枝头红柿累累,满树辉煌。他们下车拍照,并忍不住嘴馋摘了两颗吃。这户人家的主妇带着一对双胞胎小孩出来看,他们要付钱,被主妇笑着拒绝了。回来后,他写了一副对联“门前万棵红柿,家中一对娇儿”,托青州的友人转交那个大嫂,以回报她送的两个柿子。对此,像半个世纪前在小学文艺宣传队时那样,他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嘴馋偷柿子,心中很歉疚。大嫂笑着说,只管吃个够。”越是来自普通人的友善和情谊,莫言越是珍惜,越是难以忘怀。小小的两个柿子,却被作家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予了回报。
  从影视中选取。
  电影电视也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之一。如要表现励志的主题,就可以举《逆光飞翔》。对于一个盲人来说,世界对他是无比残酷的,他没法观赏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他势必给周围的人带来负担,尽管这位坚强的主人公很要强地不想给人带来麻烦。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只是想知道自己能够做到多少。”他一遍又一遍地摸索,要下多少楼梯,经过多少棵树、多少根柱子就可以从教室走到琴房。他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不成为别人的负担。要表现亲情的主题,这部影片也可以作为素材。裕翔的成长、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归功于这位母亲。看过影片的观众,想必记得这位母亲告别她儿子,儿子跟他的同学朱自清伫立凝望的一幕;记得母亲手捧金黄的文心兰泪流满面地坐在台下看儿子的表演;记得她的那句温暖的话:“不要怕,我在你的身后。”这句话,温暖了裕翔,也温暖了我们。要表现梦想的主题,《逆光飞翔》同样恰当。影片中,小洁跟裕翔有一次关于梦想的对话: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如果,你真的可以看到,那你会想做什么?”
  “如果可以看得到的话,我希望能够自己出去逛一逛,然后,不会撞到什么东西,也许找一间咖啡厅,坐个靠窗的位置。很一般啦,反正不会有什么特别。因为这样,也不会有人一直看着我。”
  这是一个盲人的心愿、梦想。就是这样朴素的梦想,让我们的主人公觉得生活的诗意和美好。身体健全的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我们才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平庸的人。
  最后,我们讨论怎样选材才能带给阅卷老师惊喜,从而能打动阅卷老师?
  关于文章的立意,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作文的选材也是这个道理。面对一道作文考题,我们在审题之时,不妨列出头脑中所有符合题意的材料,生活中的,书本上的,影视中的,时不分古今,地不论中外。然后优中选优。这样,你的作文内容就有望别具一格,有别于草率成篇的作文。具体来说,我们可重点考虑以下三类材料。
  一要选取具体的、活生生的、打动过自己的材料。
  中考作文内容方面丢分,其主要根源在于内容单薄空洞。戒除内容空洞的办法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写记叙文能清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过程要有细致较细致的描绘。以“我的_____梦”为例,有考生这样写:
  我的电影梦
  那年暑假,回县城看爷爷。爷孙两个优哉游哉,偶尔拌个嘴,一个夏天就过去了。
  有天下午,隔壁家的叔叔过来闲坐,说起广场上这几天晚上一直在放电影,今晚是最后一天。看电影可是我儿时的最爱。叔叔走后,我便搬着板凳坐在屋外,等啊等,终于看着西边的太阳一点点落下去。谁料吃晚饭时,爷爷却揉着膝盖对我说,他的关节炎这两天又痛得厉害,骑不了三轮车,晚上的电影没法带我去看了。我推了饭碗,嚷嚷着:“我自己去,自己走着去。”看我不肯罢休,吃过晚饭,爷爷索性先把大门锁上了,钥匙收好,这才放心地转回屋里收拾碗筷去了。我站在门后不肯离去,围着大铁门团团转,眼瞅着夜一点点黑下来。索性,爬墙翻过去。第一次爬墙头,倒也还利索,往下跳时,却迟迟不敢了。终于颤颤巍巍一步步滑了下来。双脚触到地面的一刻,心中满是狂喜。冲着院子喊一声:“我去看电影了!”生怕爷爷追出门来,拔腿就跑。
  广场在县城的另一边,夜色中不记得跑了多久。人山人海中,电影刚刚开场。那是一部武侠喜剧片,大家大都坐在自家的马扎板凳上,摇着蒲扇,看得乐乐呵呵。看白色的大银幕上,光影交织,似真似幻,都甘愿将自个的心沉了进去。
  夜里起风了,我缩成一团,喷嚏一个接着一个,突然听见远处一声声的呼喊,喊的正是自己的名字。忙站起身来,人群外的小路上,推着三轮车焦急地一边喊一边四处张望的正是爷爷。三轮车上还放着两只小板凳和一件厚外套。两人坐在一起,直到电影放完,人群散去。
  回去的路上,我骑车,爷爷坐在车上。夜深路静,路边一丛丛或粉或紫的紫薇花开得正盛。我停下车,折了一大簇花递给车上的他。到家后,找个瓶子一插,那花开了许久才谢去。
  那是立秋已至的八月末,那是一座千年古旧的小县城,那是十岁的我与七十岁的他。
  所有一切美好的人与事,就像紫薇花盛开的那个夜晚,不会随时光散去,他们会以另一种形式在光影中存在,这就是我的电影梦。
  作者具体记叙了儿时回县城看电影的一次经历,通过这次经历,很感性地表现出“我”对电影的喜爱。本文总体上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记叙结束后,有一段抒情,“那是立秋已至的八月末,那是一座千年古旧的小县城,那是十岁的我与七十岁的他”的排比,表达了那次经历给我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难看出,材料是具体的,作者的记叙也是具体的。
  二要选取典型的、含金量高的材料。
  无论是何种文体,对材料的选用都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在围绕中心的前提下做到典型。典型的材料,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它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写一兵一卒,反映的是千军万马,描一峰一水,展示的是万里河山。
  选材最为典型的议论文要数《谈骨气》。该文紧紧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一个穷人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死不屈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这三个例子的典型性还在于人物身份涉及普通老百姓、封建士大夫、现代知识分子三个层次,其例子的选择可谓十分恰当,值得借鉴。
  在选取典型素材时,同学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1.写记叙文一定得选取有品位的原材料。例如两个父亲同时给女儿送学费。一个是直接乘车30里送钱给女儿;一个是挑了一担谷子,带黑走了30里山路,天亮到了集市,然后卖掉谷子给女儿送钱。这两个送钱的材料,给读者留下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显然要选取后者作为素材。
  2.写议论文时,选材要多考虑“名人效应”,要注意选择风云人物。有些同学习惯于选择自己同学的相关事例作为论据,或者选择自己家庭中的事例作为论据,这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选择出来的论据,由于时间、空间的影响范围太短、太小,很难有说服力,文章也显得幼稚,缺少大气,没有深刻的意蕴。
  3.例证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典型的例证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而要游刃有余地选出“以一当十”的写作素材,有赖于我们平时对写作素材的大量的积累。
  三要选取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数万名学生同写一道题目,选材方向雷同在所难免,不少的同学选材形成了思维定势,写“感动”都是老师的关心、父母的呵护,不是写雨中接送“我”上学或回家,就是叙述深夜复习功课时,母亲为我递过来一杯茶。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不管是什么题目,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屈原一段陶渊明一段杜甫一段。要想让你的作文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胜出一筹,就得避开这种选材误区,选取鲜活的、时代气息浓郁的内容,比如,要表现“梦想”“坚守”的主题,用“油菜花父子”的材料就比较鲜活。1978年沈克泉发现优良野生油菜,想育新种解决吃油难。为研究借债卖车,品种未经审批被罚款……长期坚持,产品终获专利,荣誉渐近时沈克泉离开!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的事迹感动了中国,荣登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五位。
  总之,从一篇作文的内容能看出我们生活的阅历,能看出我们内心的情感,能看出我们思想的深度。写什么,将直接决定着你作文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