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几点认识

【作者】 王延军

【机构】 山东省日照市国际海洋城涛雒中心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生学“进去”;二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走出来;三要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站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早就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生学“进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营造情境,让学生走进去
  从课堂导入入手,每个环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或借教具助领悟,或引用诗词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学习的意识中。如在上如在教学《论语》十则,让学生先看看于丹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片段,学生就觉得《论语》可有意思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可想而知。
  2、巧设问题,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45分钟的课堂既要培养接受、分析、综合、表述知识的能力,又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怎么能让学生动起来学进去呢?多年来我尝试着扣住课本内容巧编题型,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分析、感悟文本,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渐渐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坚持的方法有:
  (1)设疑读书法:我在教学中历来就有让学生提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写成小纸条,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我还要求他们在小纸条的正面写上问题,在背面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对他们提出的有质量、有创意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合适的机会进行探讨。几年下来,我认为,学生语文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不起眼的“小纸条”功不可没。
  (2)换字换词对照法:对于课文中用得非常准确和巧妙的词,我常常引导学生用相关的同义词来“替换”原作“点睛之笔”,从而让学生品析、领悟“一‘词’激起千层浪”的炼词效果。如《散步》中的句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冬天”中的“熬”、《社戏》一文中的“就像一条大白鱼在浪花里蹿”中的“蹿”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换字换词对照”的过程中体会出原作的精妙。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走出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比如文本阅读,我就教给学生一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二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三可以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三、构建综合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站起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更是一个亮点。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桥》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