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作者】 卢建国

【机构】 江西信丰县第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首先阐述当前几种比较流行的教育主体观,联系到我国古代的几种教育主体观点。其次阐明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包括教学相长、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双向反馈。在每个关系中阐述理论,再结合自身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改下的做法。参考别的先进思想和方法,以突出先进的理念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关键词:教育主体观,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双向反馈、合作
  当前,比较流行的理论教育学教育主体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教师主体观”,二是“学生主体观”,三是“双主体观”。可以说,“双主体观”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见解,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也是当前最为认可的教育理论。当然认可归认可,真正付储实施的却很少,成功的就更少。为何这样先进的理论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文化传统中,对于教师的教育作用自古便有双重说法。一方面,古代社会“师”之地位可与“君”“亲”并提,经悠久岁月,“师道尊严”形成。另一方面,为师“传道、授业、解惑”,要“教学相长”,“循循善诱”。承后者之师,多能善待学生,教育主体性大多有适当的作用。而误解前者之师,大多以为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因而在对待学生上,往往采取不当的作法,因此取不到预期的效果。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经验,纵观当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么几个关系。
  一、教学相长
  《学记》最早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概念,其原意虽不是讲师生关系,但以后人们在认识和应用它的时候逐步使之蕴含了这种思想,即在知识和品德上,师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如韩愈在《师说》中就比较全面地发挥了“教学相长”的基本思想。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不一定比教师水平低,而是可以超过教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即教师不一定在各方面都比学生高明,故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教师和学生了解“道”的时间有先后,闻道在先、学有专长的人为师。这说明,学生向教师学习固然重要,只有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但教师也不能以“师”自居,而忽视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一句话,师生关系乃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辅相成。而现阶段我们大多数地方、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从教师方面看,教学行为依靠“内容导向”,即按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处理教材,不明白特定的教学活动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素质,到底能发展什么素质。另外就是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单一的教学途径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更换意识。而学生则缺乏学习目的,要么是没有学习动力,不想学习;要么跟着老师走,即老师要自己学习什么就学什么,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更没有达到什么目标的意向,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另外就是不能从自己的情况出发选择必要的学习内容,不能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二、尊师爱生
  中华民族具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不少感人肺腑的尊师爱生的佳话。在尊师方面,可以归结为:(1)服膺教师教导;(2)与师同甘共苦;(3)维护教师尊严;(4)当仁不让于师。在爱生方面,亦可以归结为四点:(1)关切关怀学生;(2)充分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鼓励学生成才。这些方面,不仅有大量事实可资佐证,也有不少的言论可作依据。要尊重热爱学生,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平等和民主地对待学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克服不良的心理偏见,比如:第一印象、光环效应、刻板印象、自我投射等,学会易位思索、学会赏识、学会宽容和真诚相待。爱学生,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爱学生不是宠爱学生,更不是溺爱学生,而是严格要求学生,正如信丰二中的省模范教师曾照干老师所说:爱学生就是时刻想到学生,时刻关心学生,时刻严格要求学生。而爱学生就要相信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差异,他们在生理方面,如年龄、外貌、体质等差异和心理方面,如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都存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加上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差异,构成了独特个性特征,所以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比方说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愿意听课,我们不能一棒子把他打为“双差生”赶出教室,甚至赶回家里,或许这个学生在绘画或是音乐方面是个天才,只是他不愿上那些枯燥无味的数理化而已,就拿韩寒来说,如果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观点,以现在的标准来考察,他肯定是差生,然而大家都知道,他的文章写得相当好。爱学生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力的人,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表明,他们可塑性强,每个人都隐藏着巨大的潜能。作为人民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发学生无限创造力和潜能,在每个学生无法知道自己有何潜能时,教师有意地去承认和赏识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注重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更注重自己的未来。
  三、民主平等
  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教育学生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合理愿望,师生以平等的态度共同探讨真理,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直理,修正错误。这种心理气氛使教育活动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教师把那些已经消化理解了的学科知识与自己内在的经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师生之间有矛盾和问题时,要用民主平等的方法去解决,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亲密无间。也只有在这种平等的条件下,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时时能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鼓励、支持、肯定、赞扬,内心充满幸福和满足,不仅养成自信、乐观、向上、热情、合作、友好、善良、积极、主动等优良品格,情感、意志等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老师由于得到学生的尊重支持,而感到欣慰,(下转第5页)(上接第74页)受到鼓舞,内心充满愉悦而不断产生向上的动力,真可谓是“双赢”,据报道:有教育心理学家对许多中学生进行调查,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的回答是最喜欢的老师就是能够理解他们的老师,也就是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的老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必定要老师首先放下架子,上课也好,课后也好,能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与他们相互学习,就像朋友一样地交流,学生才能讲出真心话。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敢大胆地想象。
  四、双向反馈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补互助的过程。如果教与学之间不平衡,只有教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学生的积极反应,效果是不理想的。教师讲课,做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学生愿意听、用心听、听进去,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能动的自觉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搞好教学的重要促进因素。这种教与学的双向反馈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自学运用的反映,它可形成师生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产生教育的正面效果。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项个诸葛亮”,尽管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毕竟有几十个人在想问题,他们所想的,肯定有老师想不到的,而且只有通过与学生的反馈,我们才能知道学生知道了多少,哪些还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补充。甚至通过与学生的这种双向反馈,我们还可以知道有哪些知识连自己都不知道,随着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而且有许多知识可能还要比教师知道的要快,许多人的思想比老师还更前卫,在赶时髦、追求美的方面比老师还可能略高一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了学生的这一点能力,说到底这种双向反馈是一种师生交流的好途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一条好路子。这种双向反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个别谈话或是写纸条的方法把他们还没弄懂的告诉老师,因为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有的时候老师遇到问题可能一时也想不想来,如果在课堂上忙于应付,那么就会误人子弟,而且一旦学生知道老师讲错了之后,必定会在内心瞧不起老师,这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失去威信。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坦率地向学生承认自己不知道,课后或是下节课再告诉你,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十分诚实,无形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亲切,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再敢问了,这无疑促进了师生的双向进步。
  参考文献:
  《普通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许高厚等主编
  《现代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王鸿江主编
  《教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丁锦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