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体验式学习:学生品德内化的“催化剂”
【作者】 宋庆军
【机构】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沈高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真正的实践体验,已经成为品德课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它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本文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融入生活和讨论互动等四个方面诠释体验式学习如何成为学生品德内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体验 情境 操作 生活 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丰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认识,从而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能较好地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教学伊始,我播放了美仑美奂的舞蹈《千手观音》,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随后我创设了四个情境,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第一个情境是让学生用红领巾蒙住眼睛,到指定的地点取送东西;第二个情境是讲一个故事,让学生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复述;第三个情境是让学生单手系红领巾;第四个情境是让学生用拐杖行走一段路程。最后,请学生谈谈模拟体验后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体验到了肢残者生活的不便,从而把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体验的关键在于实践。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在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我通过播放我校红领巾电视台小记者到姜堰日报社,现场调查采访《姜堰日报》办报程序以及出刊过程的专题片。同学们在观看中,深深体会到一张报纸,看起来简单,可办起来却如此复杂,这里面凝聚着报社叔叔、阿姨们太多的辛劳。然后,我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明确责任,一起动手来办报,大家有的当主编,有的当文字编辑,有的当美术编辑……忙得不亦乐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同学们深深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劳动成果的不易。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社区中体验。
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为此,我们应该让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促进社会性发展。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后,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调查活动,调查社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大家分成若干小组奔赴到村组、企业收集白色垃圾,采集水污染的样本,现场观看企业的排污设施,了解垃圾的处理情况等。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同学们结合到图书室、上网查寻得到的环保知识,再经过讨论、辨析、取证后,形成了一份很详实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为社区制定相关的环保措施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教育了周围的群众,也教育了学生自己,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体验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讨论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如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着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从事一天的劳动,看看他们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要完成哪些事情,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许多学生动情地说:“爸爸妈妈真的太辛苦了,他们一天忙到晚,忙完了外面的事,回来又要忙家务,又要照顾我们,累得筋疲力尽可从不抱怨。”“昨天,我帮学校食堂师傅择菜、洗菜、淘米、煮饭、分菜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我觉得体验活动真的胜过空洞说教万倍。在这样的切身体会中,学生更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不断体验,逐步养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品德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优化方法,拓展途径,真正让体验式学习成为学生品德内化的“催化剂”。
关键词:体验 情境 操作 生活 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丰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认识,从而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能较好地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教学伊始,我播放了美仑美奂的舞蹈《千手观音》,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随后我创设了四个情境,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第一个情境是让学生用红领巾蒙住眼睛,到指定的地点取送东西;第二个情境是讲一个故事,让学生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复述;第三个情境是让学生单手系红领巾;第四个情境是让学生用拐杖行走一段路程。最后,请学生谈谈模拟体验后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体验到了肢残者生活的不便,从而把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体验的关键在于实践。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在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我通过播放我校红领巾电视台小记者到姜堰日报社,现场调查采访《姜堰日报》办报程序以及出刊过程的专题片。同学们在观看中,深深体会到一张报纸,看起来简单,可办起来却如此复杂,这里面凝聚着报社叔叔、阿姨们太多的辛劳。然后,我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明确责任,一起动手来办报,大家有的当主编,有的当文字编辑,有的当美术编辑……忙得不亦乐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同学们深深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劳动成果的不易。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社区中体验。
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为此,我们应该让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促进社会性发展。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后,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调查活动,调查社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大家分成若干小组奔赴到村组、企业收集白色垃圾,采集水污染的样本,现场观看企业的排污设施,了解垃圾的处理情况等。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同学们结合到图书室、上网查寻得到的环保知识,再经过讨论、辨析、取证后,形成了一份很详实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为社区制定相关的环保措施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教育了周围的群众,也教育了学生自己,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体验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讨论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如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着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从事一天的劳动,看看他们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要完成哪些事情,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许多学生动情地说:“爸爸妈妈真的太辛苦了,他们一天忙到晚,忙完了外面的事,回来又要忙家务,又要照顾我们,累得筋疲力尽可从不抱怨。”“昨天,我帮学校食堂师傅择菜、洗菜、淘米、煮饭、分菜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我觉得体验活动真的胜过空洞说教万倍。在这样的切身体会中,学生更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不断体验,逐步养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品德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优化方法,拓展途径,真正让体验式学习成为学生品德内化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