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淡中学数学建模教学

【作者】 次仁顿珠

【机构】 西藏南木林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中学课堂教学现状和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必要性入手,着重阐说了构建数学建模意识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方法 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教学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面向大众的国际教育浪潮冲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去面对数学、如何去看待学生、如何去对待课堂,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在多个学校作以下三个调查
  调查一:面对新形势下的初、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教学生数学知识,大部分回答是,上面怎么考,我们怎么教。
  调查二:在面向大众教育,全面升学的浪潮中,初、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回答是:为了中考,为了高考,多考高分。
  调查三:在历届中考、高考试题中,应用问题逐步加大。学生的得分情况普遍较低,成为大多数同学的得高分的“拦路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适当的选择与判定,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
  一、中学数学教学现状、中学数学建模基本理念和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要做的只是理解那些“需要”理解的数学内容,把握那些“需要”把握的问题,虽然这也是必要的,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感到自我需要数学的意识,从而只有在数学课堂内才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或者在考场上才感受到它的威力,而在其他场合下并不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与威力。学生学了十二年数学,而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这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悲哀!或者说,学生的这种学习数学的态度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转变,而这种转变,只有借助数学观念的建立。
  二、构建数学建模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对四周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第二、要敢于提出问题:第三、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即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自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1、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假如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假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过程,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2、让学生的直觉思维闪烁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哥德巴赫猜想、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五个公式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德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设置意境,大胆鼓励学生猜想,猜定理、猜证法,不能抹杀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三、有关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把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开始,也表现失误的开端着和“拨乱反正”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数学建模作业的评价以创新性、现实性、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几个方面作为标准,对建模的要求不可太高,重在参与。
  其次教师要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由于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建模思想,因此老师既要重视实际问题背景的分析、参数的简化、假设的约定,还要重视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过程,数学知识、方法的转化、应用,不能仅仅讲授数学建模结果,忽略数学建模的建立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思明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9:
  2、冯永明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构想与实践《数学通讯》2000.7:
  3、叶其孝主编《中学数学建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