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作者】 索朗卓玛

【机构】 西藏拉萨市第三中学政史地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根据初中思想品德学案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从明确学习目标、科学设置问题、强化导学功能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学案设计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自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学校要求教师积极撰写适合本校实际的导学案,并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要求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提出了“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课堂教学操作基本要求,规定了课堂教学应包括确定目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达标检测等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教学方法的新的教学模式,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导学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我校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
  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案在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案设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高低。由于受过去写教案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本文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案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谈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见的存在问题,一是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有些学案混淆了教案与学案的区别,不清楚学案设置的主题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直接把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移植到学案中来,在学习目标中出现诸如“让学生懂得……”“让学生学会……”等等文字表述。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我们要注意学习目标设计的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比如:“我要懂得……”“我要学会……”等等,或者在学习目标中不出现人称代词也可以,使学习目标的表述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学习目标设计不全面。受传统教学偏重“双基”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重视知识与技能,轻视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目标的设计缺少三维度。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层次,三个目标都要明确设置,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既要重视显性目标,也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强调“学会”,也要强调“会学”“乐学”。
  三是学习目标表述不具体。有些学习目标表述太抽象太笼统,操作性不强。制订学习目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所以,学习目标要明确而具体,学习目标的表述要让学生看得懂,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明确学习重点在哪里。
  二、科学设置问题
  在问题设计时老师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问题意图不清,目标不明。一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如果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不知将学生引向何方。问题设计应围绕学习目标来设计,紧扣学习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寻找探究任务。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把问题设计成填空题、判断题、匹配题、选择题等客观性问题,即使有开放性问题也要弄出个标准答案出来,缺少开放性,学生一般只会在课本上去查找,不利于课堂上新知识的生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可以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要尽可能多地设计诸如列举题、分析说明题、讨论题、探究题等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学案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和肤浅,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不经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缺乏思维的深度,没有合作探究的价值;有的学案设置的问题则太多太琐碎,让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感到无所适从。
  有些学案设置的问题缺乏梯度和层次,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巩固练习、课后作业等环节,对所有学生都提出统一的要求。这些做法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我们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层次的问题,降低问题的跨度和难度,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和有限的资源内都能学有所收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强化导学功能
  有些学案设计等同于同步练习,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细化为对应的练习题,预习后有预习检测题,合作交流后要做探究展示题,然后有达标检测题,最后有课后作业题,而且题量太多,导致学案习题化、试卷化,通过大量练习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学案设计中,进行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必须防止把学案设计成又一本“练习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做到精选,数量不宜过多,预习检测题要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题侧重于对知识的运用,尽量少设计甚至不布置课外作业。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应该贯穿于学案导学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因此,学法指导的设计必须贯穿学案始终,从学习目标设计、预习、寻找疑难问题、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达标检测、构建知识网络等环节,都要有学法指导的内容。学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读书、记笔记、记忆、思考、理解、讨论、展示学习成果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