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作文指导的方法
【作者】 周鸿雁
【机构】 山东省莱阳市河洛中心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事,大多数学生一提是作文课就没有兴趣,把作文当作了包袱,甚至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消极应付,有三言两语无话可说的;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有抄袭范文应付了事的;还有详略不分、层次模糊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将课文研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经典,必须用好教材。学好语文课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只有把语文教材学好,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通过对语文教材中各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也对各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有了较深透的了解,从而可运用该课文的写作方法趁热打铁去进行作文训练,这样作起文来,学生就会得心应手了。
上好语文课,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找好“学”的角度,范文都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章,但又各有侧重点,有的体现在主题的提炼上,有的体现在精巧的构思上,有的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有的体现在修辞的运用上。教师要在备课时就注重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授课的过程中加以突出,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做到学用结合,针对学习的重点进行写作训练,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多读书、读好书,吸取营养、积累知识
常言说:“开卷有益”。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不可能全面观察到所有的事物和体验到所有的生活,对那些不能亲身体验的事物和生活,必须通过阅读间接地去获得。阅读的内容可以是书籍、报刊、资料、文件,也可以是歌词、书画、影视等。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持之以恒,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博览群书,从书中吸取营养、积累知识。
(一)在阅读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积累材料。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摘录教材或课外读物中有用的知识。如:成语、典故、警句、格言、俗语、歇后语、诗词中包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名家名篇中优美的句、段……;还可以是剪贴、制作卡片。要勤于动手,处处留意,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必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堆,集腋成裘。
(二)理解记忆储存法。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闻强记”是传统的大脑积累法,把阅读的材料,通过理解输入“大脑贮存的仓库”里,就像把人民币用“龙卡”存入银行。这样,在作文时。随时随地都可调出,信手拈来。却不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写作中,学生常常会“无话可写”。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少,这次写作用了,下次便没什么可用。这样素材便如“米”,文章则如“炊”,无论怎样巧的学生都难为这无“米”之“炊”。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要注意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一)家庭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家中的人和事,体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随时记录。如:自己在家中第一次做菜,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妈妈洗衣服等等以备所用。
(二)学校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校园中有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班队活动、社会活动实践,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布置学生观察拔河比赛、接力比赛、歌咏比赛……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的素材,印象会十分深刻。
(三)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积累。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乡里邻居中能工巧匠的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勤俭持家的故事;发家致富的故事等等,搜集有用的社会信息,悼念“名人”、“逸事”,街谈巷议,听广播看电视,并从中提取写作素材。
四、多动手、常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古谚曰:“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而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诱导、培养。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感知写出来。
(二)从写日记开始,日记不受任何约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强求一律,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要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进行批阅,找出写作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寓情于理,学生才会喜欢记日记,由浅入深,再写周记,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保护学生写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每日佳篇”“写作能手”“有心人”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多写,才能不断进步。
五、指导学生多“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写好后,要多读几遍,多改几遍。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改为“绿”;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改上用过功夫。”因此,学生作文写完后,实行互批、互评、自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促使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同时,教师也要做到精批细改,面批面改。多鼓励少批评,提高了他们的多作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要特别提倡大胆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现在我们把它交付出去,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效果当然会更好。
通过以上作文教学尝试,学生改变了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他们逐渐爱上了作文,而且更好地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方法,作文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写作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一、将课文研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经典,必须用好教材。学好语文课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只有把语文教材学好,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通过对语文教材中各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也对各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有了较深透的了解,从而可运用该课文的写作方法趁热打铁去进行作文训练,这样作起文来,学生就会得心应手了。
上好语文课,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找好“学”的角度,范文都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章,但又各有侧重点,有的体现在主题的提炼上,有的体现在精巧的构思上,有的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有的体现在修辞的运用上。教师要在备课时就注重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授课的过程中加以突出,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做到学用结合,针对学习的重点进行写作训练,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多读书、读好书,吸取营养、积累知识
常言说:“开卷有益”。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不可能全面观察到所有的事物和体验到所有的生活,对那些不能亲身体验的事物和生活,必须通过阅读间接地去获得。阅读的内容可以是书籍、报刊、资料、文件,也可以是歌词、书画、影视等。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持之以恒,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博览群书,从书中吸取营养、积累知识。
(一)在阅读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积累材料。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摘录教材或课外读物中有用的知识。如:成语、典故、警句、格言、俗语、歇后语、诗词中包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名家名篇中优美的句、段……;还可以是剪贴、制作卡片。要勤于动手,处处留意,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必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堆,集腋成裘。
(二)理解记忆储存法。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闻强记”是传统的大脑积累法,把阅读的材料,通过理解输入“大脑贮存的仓库”里,就像把人民币用“龙卡”存入银行。这样,在作文时。随时随地都可调出,信手拈来。却不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写作中,学生常常会“无话可写”。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少,这次写作用了,下次便没什么可用。这样素材便如“米”,文章则如“炊”,无论怎样巧的学生都难为这无“米”之“炊”。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要注意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一)家庭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家中的人和事,体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随时记录。如:自己在家中第一次做菜,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妈妈洗衣服等等以备所用。
(二)学校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校园中有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班队活动、社会活动实践,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布置学生观察拔河比赛、接力比赛、歌咏比赛……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的素材,印象会十分深刻。
(三)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积累。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乡里邻居中能工巧匠的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勤俭持家的故事;发家致富的故事等等,搜集有用的社会信息,悼念“名人”、“逸事”,街谈巷议,听广播看电视,并从中提取写作素材。
四、多动手、常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古谚曰:“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而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诱导、培养。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感知写出来。
(二)从写日记开始,日记不受任何约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强求一律,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要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进行批阅,找出写作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寓情于理,学生才会喜欢记日记,由浅入深,再写周记,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保护学生写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每日佳篇”“写作能手”“有心人”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多写,才能不断进步。
五、指导学生多“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写好后,要多读几遍,多改几遍。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改为“绿”;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改上用过功夫。”因此,学生作文写完后,实行互批、互评、自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促使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同时,教师也要做到精批细改,面批面改。多鼓励少批评,提高了他们的多作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要特别提倡大胆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现在我们把它交付出去,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效果当然会更好。
通过以上作文教学尝试,学生改变了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他们逐渐爱上了作文,而且更好地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方法,作文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写作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