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作者】 马玉武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单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大量复杂的数据的处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物理与现代科技、社会和生活的有机结合,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它关系到学科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整合的探究
1.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内容的整合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内容的整合能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依照物理知识点在网上找到相关网站,把站名提供给学生或在网页上提供相关链接,让学生上网浏览,便可以凭借小小的窗口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大量的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但搜集到了和书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搜集到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所以整合对新的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主体了。
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方法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学习过程互动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形式全球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内容。我们力求在每一节物理课中都安排分层的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多媒体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逐步深入,同时,多媒体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显示在大屏幕上,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而且也使教师从中获得众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方式的整合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方式的整合。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建立形成以特定知识点为核心的章节“课件”,如用网页形式制作的课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课件”去学习。学生接受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媒体信息对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课件上整合的丰富资源,把物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作用
1. 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创设数字化的探究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网络使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性,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网上合作学习,提供对相同问题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收集信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课件不仅可以模拟物理实验、演示物质变化的情景和过程,还能再现定理、定律、规律的推导过程。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物理过程,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再现,节约大量的教师口头讲述时间,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课件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在课下对学生起到自学辅导作用,使课堂的45分钟有了足够的外延,优化了教学过程。
3.可以生动再现物理过程,体现物理规律。
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模拟的形式将一些较难理解或实现的物理现象规律生动再现给学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按教学者教学要求可以动态演示物体靠近及远离透镜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学生分组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由于学生受思维发展的限制,使得教师必须用许多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教师的演示有时受客观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明显,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和语言描述的困难,形象地展示素材,再现前人所做的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到对现象的认识。如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方向、磁感应线的方向和线圈中感生电流的方向间的关系,用讲解和挂图的效果就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直观、形象。
5.增加课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要讲究效率的,根据当前教改的动向,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只靠教科书、黑板、粉笔是比较困难的。采用信息技术后,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其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视频展示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达到增加课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整合的探究
1.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内容的整合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内容的整合能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依照物理知识点在网上找到相关网站,把站名提供给学生或在网页上提供相关链接,让学生上网浏览,便可以凭借小小的窗口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大量的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但搜集到了和书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搜集到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所以整合对新的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主体了。
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方法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学习过程互动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形式全球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内容。我们力求在每一节物理课中都安排分层的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多媒体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逐步深入,同时,多媒体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显示在大屏幕上,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而且也使教师从中获得众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方式的整合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方式的整合。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建立形成以特定知识点为核心的章节“课件”,如用网页形式制作的课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课件”去学习。学生接受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媒体信息对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课件上整合的丰富资源,把物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作用
1. 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创设数字化的探究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网络使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性,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网上合作学习,提供对相同问题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收集信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课件不仅可以模拟物理实验、演示物质变化的情景和过程,还能再现定理、定律、规律的推导过程。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物理过程,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再现,节约大量的教师口头讲述时间,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课件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在课下对学生起到自学辅导作用,使课堂的45分钟有了足够的外延,优化了教学过程。
3.可以生动再现物理过程,体现物理规律。
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模拟的形式将一些较难理解或实现的物理现象规律生动再现给学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按教学者教学要求可以动态演示物体靠近及远离透镜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学生分组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由于学生受思维发展的限制,使得教师必须用许多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教师的演示有时受客观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明显,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和语言描述的困难,形象地展示素材,再现前人所做的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到对现象的认识。如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方向、磁感应线的方向和线圈中感生电流的方向间的关系,用讲解和挂图的效果就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直观、形象。
5.增加课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要讲究效率的,根据当前教改的动向,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只靠教科书、黑板、粉笔是比较困难的。采用信息技术后,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其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视频展示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达到增加课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