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王金荣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南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课改的推进,数学教育不仅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更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形成动手、动脑探索的习惯和具备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要狠抓自身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地抓紧、抓好创新教育,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第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习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自身要有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能更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图像,由平面到立体,创造了一个超时空的课堂,能极大地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意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投入学习,通过有目的、积极的、自觉的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而学习方式的改进还是要依靠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中,教要教得有启发性,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以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数学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变教学生会为学生会学、会创新,贵在学法指导。
第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在学习数学中与他们共同体验数学的美育价值。教师要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如:将学生座位前后排四人分一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与交流,在小组内,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人人有了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再以合作的方式在全班开展竞争。这样给学生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第四、增强“主体”意识,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虽然早就提出“主导主体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仍是“教师中心论”。在许多数学课上,由于老师过分强调“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把学生实际放到了一种教育“客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培养。所以,实施创新教学,必须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来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一句话,就是要“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功训练,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第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巩固新知,提高能力,懂得所学知识有广泛的应用性,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激发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发展。例如: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只是表面浅显地用公式去解答书中的练习题,而学的数学知识最主要的是能恰当好处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技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在课余时间,我就叫学生准备好绳子与米尺,带学生到校园中让他们进行实地考察,动脑,怎样通过思考实践,把学校中圆形建筑的面积算出来。学校操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圆形大水池,由于中间是水很难定出它的圆心,测出它的半径,我就先请他们小组讨论,让每位同学大胆动脑,创新想象。经过小组讨论,大家纷纷创新地想出把圆水池的四周用正方形围起来,用线在圆四周拉出正方形,只要用米尺量出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知道圆形大水池的直径,从而知道半径,算出水池的面积。于是大家纷纷把讨论结果付诸于行动,大家你拉线、我测量,看绳线拉得直不直,绳的一点是否在水池边沿上,是否拉成的是正方形。结果大家知道绳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很快算出了水池面积。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第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习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自身要有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能更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图像,由平面到立体,创造了一个超时空的课堂,能极大地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意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投入学习,通过有目的、积极的、自觉的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而学习方式的改进还是要依靠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中,教要教得有启发性,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以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数学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变教学生会为学生会学、会创新,贵在学法指导。
第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在学习数学中与他们共同体验数学的美育价值。教师要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如:将学生座位前后排四人分一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与交流,在小组内,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人人有了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再以合作的方式在全班开展竞争。这样给学生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第四、增强“主体”意识,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虽然早就提出“主导主体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仍是“教师中心论”。在许多数学课上,由于老师过分强调“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把学生实际放到了一种教育“客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培养。所以,实施创新教学,必须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来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一句话,就是要“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功训练,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第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巩固新知,提高能力,懂得所学知识有广泛的应用性,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激发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发展。例如: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只是表面浅显地用公式去解答书中的练习题,而学的数学知识最主要的是能恰当好处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技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在课余时间,我就叫学生准备好绳子与米尺,带学生到校园中让他们进行实地考察,动脑,怎样通过思考实践,把学校中圆形建筑的面积算出来。学校操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圆形大水池,由于中间是水很难定出它的圆心,测出它的半径,我就先请他们小组讨论,让每位同学大胆动脑,创新想象。经过小组讨论,大家纷纷创新地想出把圆水池的四周用正方形围起来,用线在圆四周拉出正方形,只要用米尺量出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知道圆形大水池的直径,从而知道半径,算出水池的面积。于是大家纷纷把讨论结果付诸于行动,大家你拉线、我测量,看绳线拉得直不直,绳的一点是否在水池边沿上,是否拉成的是正方形。结果大家知道绳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很快算出了水池面积。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