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新形势下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作者】 李玉勤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思想活跃,接触信息多,接受新事物快,自主意识和逆向思维增强。现实的物质条件又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学校、家长、社会都表现的无能为力。诸如此类,对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和恒常性都是很大的挑战。作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阵地的思品课该怎么办?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形势 中学生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健康习惯的养成。前教育部长曾说:“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教育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则恰恰包含着德、智、体诸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观念、思想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而道德行为又是和道德习惯紧紧联系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容十分广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等。身体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使学生养成健体习惯、卫生习惯及适应环境、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小学阶段要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这几个学会就是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内容、
就目前来说,我国基础教育在总体上的表现集中地反映在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两个方面,而品德教育既是养成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又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实施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基础或出发点。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要实施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可见,从整个教育的大范畴来说,养成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要有效地实施养成教育,必须对症下药,所以,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从社会大环境看,当代青少年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思想活跃,接触信息多,接受新事物快,自主意识和逆向思维增强。其次,他们的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缺少逆境磨练,对中国历史和现状了解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根本不能运用辩证的和历史的观点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第三,现实生活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言行,即学校以外所听到和看到的言论和行为;一是现实的物质条件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如电脑及电脑游戏、手机等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东西。面对这些情况,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表现得无能为力,且感慨颇深,诸如此类,对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和恒常性都是很大的挑战。
二、从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卫生习惯等表现出了多个层次,要根据不同的层次情况,实施行为教育。我们决不能把“小皇帝”、“掌上明珠”、“不拘小节”、语言不文明、见到师长不理不睬、恃强凌弱、蛮不讲理等现象,当做是“小菜一碟”、“小事一桩”不予理睬、不予重视。广大教育者要及时纠正、悉心指导,进行分析和批判,认识其危害,通过与不良习惯作斗争,来提高学生的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少年向青年的转变时期,是生理发育、心理成熟的加速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如能重视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和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特殊的意义。
针对以上情况和特征,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养成教育。
第一、以“正人先正己”的态度,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科学文化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的教学方法、精湛的讲课艺术、渊博的科学知识、特别是高尚的道德素养去赢得学生的赞赏和信赖,以无声的命令树立教师的威信,以严以律己的人格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养成教育是以青少年现实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关键,升华认识指导实践是目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认识的辩证过程。
所谓养成教育,其实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引导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学生养成教育也是这样一个辩证过程。要允许学生在实践中犯错误,从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中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得到逐步深化,使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思想认识的转变必然带动行为习惯的转变。从正反两方面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耐心的、恒常的、坚持不懈的,同时也是与每个教师、家长的教育实践分不开的。
一般的讲,习惯是具有方向性的,即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方向。那么,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我想,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的诱导学生掌握区分好坏的基本标准。即:凡是有利于集体和他人的行为,都是好的。所以我们绝不能把养成教育简单化、片面化,认为养成教育就是提出要求和执行要求,这实质上是忽视了养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辩证过程这样一个基本要求。
第三、依据规章制度,运用强化手段,严格奖惩办法。行为习惯是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因此,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这种行为训练和行为矫正实质是一种内化和强化的过程。所以,要想巩固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上已经取得的成绩,就必须依据规章制度,运用强化手段,加强检查、督促、评比、竞赛等等。其主要依据就是《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好的及时表扬、奖励,差的及时批评、惩罚,不断加以强化。此外,还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手段,使已经取得的养成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和深化。
每个学生不仅生活在比较单纯的学校,同时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哪一个方面都是很难奏效的,必须是学校、家庭要端正教育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比较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而且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保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一致性,以便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端正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共同努力,要耐心诱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0-781页
《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一卷第9页
《教育学》
《政治教育》1996第四期第七期、第八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页
关键词:新形势 中学生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健康习惯的养成。前教育部长曾说:“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教育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则恰恰包含着德、智、体诸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观念、思想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而道德行为又是和道德习惯紧紧联系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容十分广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等。身体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使学生养成健体习惯、卫生习惯及适应环境、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小学阶段要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这几个学会就是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内容、
就目前来说,我国基础教育在总体上的表现集中地反映在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两个方面,而品德教育既是养成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又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实施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基础或出发点。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要实施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可见,从整个教育的大范畴来说,养成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要有效地实施养成教育,必须对症下药,所以,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从社会大环境看,当代青少年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思想活跃,接触信息多,接受新事物快,自主意识和逆向思维增强。其次,他们的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缺少逆境磨练,对中国历史和现状了解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根本不能运用辩证的和历史的观点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第三,现实生活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言行,即学校以外所听到和看到的言论和行为;一是现实的物质条件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如电脑及电脑游戏、手机等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东西。面对这些情况,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表现得无能为力,且感慨颇深,诸如此类,对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和恒常性都是很大的挑战。
二、从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卫生习惯等表现出了多个层次,要根据不同的层次情况,实施行为教育。我们决不能把“小皇帝”、“掌上明珠”、“不拘小节”、语言不文明、见到师长不理不睬、恃强凌弱、蛮不讲理等现象,当做是“小菜一碟”、“小事一桩”不予理睬、不予重视。广大教育者要及时纠正、悉心指导,进行分析和批判,认识其危害,通过与不良习惯作斗争,来提高学生的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少年向青年的转变时期,是生理发育、心理成熟的加速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如能重视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和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特殊的意义。
针对以上情况和特征,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养成教育。
第一、以“正人先正己”的态度,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科学文化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的教学方法、精湛的讲课艺术、渊博的科学知识、特别是高尚的道德素养去赢得学生的赞赏和信赖,以无声的命令树立教师的威信,以严以律己的人格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养成教育是以青少年现实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关键,升华认识指导实践是目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认识的辩证过程。
所谓养成教育,其实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引导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学生养成教育也是这样一个辩证过程。要允许学生在实践中犯错误,从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中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得到逐步深化,使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思想认识的转变必然带动行为习惯的转变。从正反两方面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耐心的、恒常的、坚持不懈的,同时也是与每个教师、家长的教育实践分不开的。
一般的讲,习惯是具有方向性的,即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方向。那么,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我想,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的诱导学生掌握区分好坏的基本标准。即:凡是有利于集体和他人的行为,都是好的。所以我们绝不能把养成教育简单化、片面化,认为养成教育就是提出要求和执行要求,这实质上是忽视了养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辩证过程这样一个基本要求。
第三、依据规章制度,运用强化手段,严格奖惩办法。行为习惯是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因此,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这种行为训练和行为矫正实质是一种内化和强化的过程。所以,要想巩固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上已经取得的成绩,就必须依据规章制度,运用强化手段,加强检查、督促、评比、竞赛等等。其主要依据就是《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好的及时表扬、奖励,差的及时批评、惩罚,不断加以强化。此外,还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手段,使已经取得的养成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和深化。
每个学生不仅生活在比较单纯的学校,同时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哪一个方面都是很难奏效的,必须是学校、家庭要端正教育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比较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而且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保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一致性,以便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端正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共同努力,要耐心诱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0-781页
《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一卷第9页
《教育学》
《政治教育》1996第四期第七期、第八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