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体验读书好

【作者】 杨 艳

【机构】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邱场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经常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要借助活动,培养阅读的习惯;然后才是通过鼓励先进,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激发兴趣 广泛阅读 传授方法 运用激励
  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还对阅读速度提出了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引领孩子走进课外阅读,去了解,去品味,去享受……
  一、感受乐趣,让学生“好读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努力寻求阅读的机会,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他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立竿见影。学生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必须循循善诱。
  1.故事悬念,诱发兴趣。我经常利用朝会课、午休时间等给孩子们讲故事,每次一听到我说要讲故事,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声情并茂的讲解,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便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和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因为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知识迁移,引发兴趣。结合课堂教学,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讲读文本中著名作家作品时,可向学生介绍作家生平、作品和有趣的佚事。而后用文学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他们,形成自动阅读。如教学《蜜蜂》时,就可让孩子先认识法布尔、了解法布尔,而后学课文。在有了对作家、作品的初步认同后,即可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法布尔的作品《昆虫记》。这样的阅读是孩子主动与作家的对话,使学生在了解了蜜蜂之后,认识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3.树立榜样,稳定兴趣。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孩子分享。孩子在憧憬中加强了阅读的愿望。当然我们也可以树立孩子中的典型,发掘模仿对象。有孩子在作文中运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我更喜欢叶的事业。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评讲课上,我大加赞赏:“这是课外阅读的功效!”这位小书迷得意但不贪功。同学们在向她投去羡慕目光的同时,也对阅读的妙处有了更多的领悟。
  二、加强指导,让学生“读好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一)推荐好书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古诗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了《齐天大圣》之后,向学生推荐《西游记》;学了《三顾茅庐》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了《太阳》、《鲸》等说明文,向学生推荐科普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课外儿童诗、古诗、优秀作文等。
  (二)指导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内阅读的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每周上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课的形式多样,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三)做好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摘抄好词好句,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划线打重点号,如用“_____”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标出圆圈圈出多音字,并注上拼音;不懂的句子在后面打个“?”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阅读能力,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这种开放阅读的氛围下,学生的手、口、脑充分动起来了,在课外求得了“发展”,这时老师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课外阅读了。
  三、重视评价,体验“读书好”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 、“故事会”、“读书交流会”、“小作家交流会”等活动。此外,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此外,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批改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这样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习作中语言的运用,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语文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课内,要多阅读。因为课外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窗,开启了一道道门,让他们看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体验读书好,让孩子们在书籍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