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者】 程金荣

【机构】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应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健词:体育教学、潜移默化、有意贯输、增加美感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课除了教学生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德育也应是主要目标之一。高中学习期间,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健时期。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下面,就我的体育教学经验,谈谈本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课堂教师言行中渗透德育---潜移默化
  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身教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带来障碍。所以体育老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例如,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鞋和便于运动的衣服,那么老师首先要做到。而且每次体育课都穿运动服装(在室内上理论课除外),不然学生就会说老师你也没穿!要求学生在上课铃响后集好队,那么老师就要在上课预备铃响那一刻比学生先到,不然你登记迟到的同学就会说老师本身都已经迟到了,不能以身作则。平时既要有一般老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有体现体育老师健康而有朝气的职业特点,以此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的认识以及决定向你学习的态度。其次,上课的语言要注意文明、简洁、有较强的逻辑性,不然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根本就不听老师的讲话,有时甚至有个别学生离开队伍做其他活动。有时讲解示范时还要来点幽默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上课时有或不自觉露出不文明语言,学生会很快学会,因为在这方面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因此,教师的文明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再有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如对一些学生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差或不重视锻炼的学生,纠正动作错误或发现学生有某些问题时,要有耐心引导和帮助,不能谩骂或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因为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不听话的学生根本就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或不接受这一套,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导,尊重学生就是其中之一。对那些体育骨干或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高标准严要求,决不偏袒,也教育学生相互间也要关心和尊重。因此,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德。
  二、教学组织中渗透德育---有意灌输。
  课前准备,备好德育目标,即每次备课,教案中都注明本次课的德育目标,如上武术课,德育的目标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一致,集体主义精神及他们的整齐、统一和快速反应能力;又如篮球传接球,德育的目标是可以培养学生反应能力,灵活性和协调性及团结互助精神等等。课中有意引导,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发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作风,好的同学帮助差的同学。比如上排球发球课,没有轮到发球的同学帮捡球,或发现哪个同学发球动作不正确,在旁边提醒或相互探讨,注意不要讥笑发不过网的同学,要鼓励。课后明确任务,每次下课前集中点名,小结本次课的情况时都要小结本次课的德育任务贯彻得如何,使学生每次课对德育都有明确的认识。
  在短跑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比如起跑,规定短跑只能采用蹲踞式起跑,同学们就不能偷懒,采用半蹲式或站立式起跑,且认真按照“各就位”“预备”口令去做,听到枪声或“跑”口令后才能起动,不能猜口令,有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取巧而“抢跑”。而且训练学生“各就位”“预备”“跑”口令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又如排球的接发球,首先要判断准球的落点,落在哪个区域,移动时采用并步、跨步或撤步时,都要求学生快速判断。但有些同学看见来球凶猛、快,开始害怕了,就躲开那个球,这时教育学生胆子要大,心要细,必须用脑,快速判断球的落点,且大脑快速反应出采用何种移动步伐,慢慢地就不会害怕了。有些同学怕打排球,因容易把衣服弄脏,尤其是怕手痛,且难发球过网,就不愿意打或放弃。此时在旁边引导并鼓励他们,让他们克服困难,放下畏惧心理,并帮助他们找出发球不过网的原因,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直到能发球过网。在球场上一定要强调全局观念,强调集体力量,强调相互配合,反对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
  三、课外活动中陶冶德育---增加美感。
  学生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有篮球、排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舞蹈等等。通过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能力,不断完美身体各部位的形状和线条。增加胸背部肌肉的体积,消除腰腹臀部多余的脂肪,使胸臀结实而富于曲线美。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些能与美的形体相吻合,能体现、感受、锻炼美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及优美的姿态动作练习。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能从形态和机能上完善人的身体,使其日益健美。又如一个完美的站立姿态要求:足跟并拢,脚尖稍开25度左右,或者左右丁字步站立,大小腿肌肉微收缩,臀部夹紧上提,收腹、立腰,胸部自然挺出,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体侧,颈伸长,头向上顶,双眼平视。动作虽然简单,要做到并保持这种动作形状就要经过经常练习,且课外时间就有较充裕的时间。通过课外体育锻炼,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塑造体形,形成优美的姿态,健美的形体及高雅气质风度的形成,将有助于养成自然大方的行为举止。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