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注意的问题
【作者】 徐德炜 吴志杰
【机构】 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改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交流 教师的作用 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以其多方面的教育功效已经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喜爱并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笔者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探索与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理分组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三是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规范操作
(1)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2)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3)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学生在回答时不应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而应该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4)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只有对合作学习规范操作了,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作用。
3.明确任务,合理分工
共同的任务与合理分工是促进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独自承担的任务,明确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关系到小组完成整体任务的好坏,这是个责任问题。在明确任务之后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可以事先和同学们共同商讨明确分工,明确小组负责人(组织者),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关键是互相信任,支持和配合。
4.形式整合
所谓形式整合,就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求最佳效果。合理整合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三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相对整块集中的时间内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策略选择能力、课堂情境创设能力。
5.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6.教师的作用
教师恰当的引导成为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地合作交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获得有关学生的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个别指导与对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疑,为有效调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4.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灵活安排
合作学习的安排可以是课前预设的,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安排,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适当的合作时机。
5.合作与独立的关系。
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6.要处理好“相互倾听”和“主动参与”之间的关系。首先,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有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其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要强调的是“教师倾听学生”
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要求教师不断地吸取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实践和反思,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交流 教师的作用 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以其多方面的教育功效已经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喜爱并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笔者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探索与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理分组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三是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规范操作
(1)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2)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3)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学生在回答时不应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而应该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4)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只有对合作学习规范操作了,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作用。
3.明确任务,合理分工
共同的任务与合理分工是促进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独自承担的任务,明确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关系到小组完成整体任务的好坏,这是个责任问题。在明确任务之后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可以事先和同学们共同商讨明确分工,明确小组负责人(组织者),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关键是互相信任,支持和配合。
4.形式整合
所谓形式整合,就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求最佳效果。合理整合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三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相对整块集中的时间内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策略选择能力、课堂情境创设能力。
5.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6.教师的作用
教师恰当的引导成为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地合作交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获得有关学生的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个别指导与对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疑,为有效调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4.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灵活安排
合作学习的安排可以是课前预设的,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安排,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适当的合作时机。
5.合作与独立的关系。
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6.要处理好“相互倾听”和“主动参与”之间的关系。首先,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有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其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要强调的是“教师倾听学生”
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要求教师不断地吸取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实践和反思,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