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综合化
【作者】 付信明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金岭镇晒钱埠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综合化,这不仅需要课程内容的综合,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所以学科课堂教学是呈现学科综合化的重要阵地。数学课堂教学综合化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形成不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一、与语文互补,丰富血肉,让数学学习更加多样
数学与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由于旧课程过分地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任教师对其它学科涉猎极少,造成这两门“门当户对”学科因人为因素而逐渐孤立。事实上,语数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就拿数学中的应用题来说,学生要理解题意,就需要一定的语文能力;反过来,应用题精炼的文字、条理的叙述、灵活的语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像《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课,学生初读时要知道教材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找出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等知识点;精读时再联系实际理解比例的意义和通过计算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阅读的方法后,许多知识学生都可以自学。对重要句段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如“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句话,需要学生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再通过与已学“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才能真正理解意思。
如“说”法。笔者曾在读书时代死记硬背了不少“名词解释”,这是那个年代追求的“理解的统一”。今天的语文课上已见不到如此“整齐划一”的名词解释了,更多的则是“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生活”、“联系意思相近的词句”等来理解,可谓各有各的说法。然而,数学的“说理”恰恰处于“说相同话、做相同事”阶段。像“265+99=265+100-1=364”这一简便计算题,许多老师为了追求“会做会说”的境界,几乎要求每个学生都这样说理:把99看成100,多加了1,所以要减去1,且不允许增、减一个字。这种机械化地展示思维过程的做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学习的创造性,我们何不向语文“讨”些“说法”呢?
二、与艺术交融,注入活力,让数学学习更加愉悦
许多教师都曾因为数学课堂缺少“声、色”而烦恼,也曾羡慕艺术课上“唱唱、跳跳、画画”的丰富多彩。学科课程综合化的重要理念有如“入夜春风”,让人豁然“又一村”。在一次一年级课改活动中,一位新上岗的年轻女教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创设了如下鲜活的情境,让所有的孩子快乐地学了一回:上课了,老师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大象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全体师生围着蛋糕唱起生日快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而后,老师顺理成章地将其它客人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小猴、小猪和小狗……统计客人、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随后,老师又用亲切的语言问小朋友:“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贺卡(要自己画的),有的说得为大象跳支舞……老师还真的让几位同学表演唱歌、跳舞和画画。展示完后又问:“你觉得送大象什么礼物比较好呢?”……统计的实践应用又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进行着。一堂数学课,有说有笑、有唱有跳,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数学与艺术的融汇,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这种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情感。
三、与少先队活动结缘,获得体验,让数学学习更加真实
数学与少先队活动似乎是两个不搭界的领域。目前,少先队“新世纪我能行”实践体验活动在全国上下开展得如火如荼,其根本宗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包括获得知识、增强能力)。苏教版新课程教科书以“课程综合化”为“红娘”,有机地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通过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获得的真情实感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安排的四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两个是少先队“假日队活动”,两者的“亲密接触”,使数学学习的更具“真情实感”。如我校少先队开展的“手拉手捡回—个希望——变废为宝”活动,是让学生每天回收废纸、定期变卖后支助贫困学生(一学期可回收废纸1吨多,变卖后可得人民币约500元)。这—活动可谓是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的活教材。通过活动,学生经历了“废纸回收”的过程,收集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不但对“吨”的感知非常真切,对“1吨废纸”的价值也有了新认识。如果在教学后再补充这样—个问题:“如果1千克废纸可换取五角钱,那么1吨废纸可换取多少元钱?可以支助多少位贫困学生?(以每生每年250元计)”。这样,不但环保教育和思想教育得到潜移默化,学生对少先队活动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另外,像少先队“小小银行”、“气象小队”、“测绘小队”等假日小队活动都是“利息”、“统计”、“测量”等数学内容匹配的“对象”。在数学学习时,学生都有经历过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才最真实,这样的学习才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多元智力论认为:人的智力由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七个方面组成,因此学科教学提倡综合化,而相应的课堂教学“单一化”、“专业化”也将成过去,课堂教学综合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当然,“综合化”要求教师有着跨越学科界限的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敢于创新教材、善于驾驭课堂的能力,同事间更要有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意识。数学教师亦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标所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的理念。
一、与语文互补,丰富血肉,让数学学习更加多样
数学与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由于旧课程过分地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任教师对其它学科涉猎极少,造成这两门“门当户对”学科因人为因素而逐渐孤立。事实上,语数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就拿数学中的应用题来说,学生要理解题意,就需要一定的语文能力;反过来,应用题精炼的文字、条理的叙述、灵活的语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像《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课,学生初读时要知道教材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找出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等知识点;精读时再联系实际理解比例的意义和通过计算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阅读的方法后,许多知识学生都可以自学。对重要句段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如“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句话,需要学生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再通过与已学“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才能真正理解意思。
如“说”法。笔者曾在读书时代死记硬背了不少“名词解释”,这是那个年代追求的“理解的统一”。今天的语文课上已见不到如此“整齐划一”的名词解释了,更多的则是“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生活”、“联系意思相近的词句”等来理解,可谓各有各的说法。然而,数学的“说理”恰恰处于“说相同话、做相同事”阶段。像“265+99=265+100-1=364”这一简便计算题,许多老师为了追求“会做会说”的境界,几乎要求每个学生都这样说理:把99看成100,多加了1,所以要减去1,且不允许增、减一个字。这种机械化地展示思维过程的做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学习的创造性,我们何不向语文“讨”些“说法”呢?
二、与艺术交融,注入活力,让数学学习更加愉悦
许多教师都曾因为数学课堂缺少“声、色”而烦恼,也曾羡慕艺术课上“唱唱、跳跳、画画”的丰富多彩。学科课程综合化的重要理念有如“入夜春风”,让人豁然“又一村”。在一次一年级课改活动中,一位新上岗的年轻女教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创设了如下鲜活的情境,让所有的孩子快乐地学了一回:上课了,老师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大象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全体师生围着蛋糕唱起生日快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而后,老师顺理成章地将其它客人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小猴、小猪和小狗……统计客人、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随后,老师又用亲切的语言问小朋友:“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贺卡(要自己画的),有的说得为大象跳支舞……老师还真的让几位同学表演唱歌、跳舞和画画。展示完后又问:“你觉得送大象什么礼物比较好呢?”……统计的实践应用又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进行着。一堂数学课,有说有笑、有唱有跳,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数学与艺术的融汇,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这种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情感。
三、与少先队活动结缘,获得体验,让数学学习更加真实
数学与少先队活动似乎是两个不搭界的领域。目前,少先队“新世纪我能行”实践体验活动在全国上下开展得如火如荼,其根本宗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包括获得知识、增强能力)。苏教版新课程教科书以“课程综合化”为“红娘”,有机地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通过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获得的真情实感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安排的四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两个是少先队“假日队活动”,两者的“亲密接触”,使数学学习的更具“真情实感”。如我校少先队开展的“手拉手捡回—个希望——变废为宝”活动,是让学生每天回收废纸、定期变卖后支助贫困学生(一学期可回收废纸1吨多,变卖后可得人民币约500元)。这—活动可谓是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的活教材。通过活动,学生经历了“废纸回收”的过程,收集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不但对“吨”的感知非常真切,对“1吨废纸”的价值也有了新认识。如果在教学后再补充这样—个问题:“如果1千克废纸可换取五角钱,那么1吨废纸可换取多少元钱?可以支助多少位贫困学生?(以每生每年250元计)”。这样,不但环保教育和思想教育得到潜移默化,学生对少先队活动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另外,像少先队“小小银行”、“气象小队”、“测绘小队”等假日小队活动都是“利息”、“统计”、“测量”等数学内容匹配的“对象”。在数学学习时,学生都有经历过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才最真实,这样的学习才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多元智力论认为:人的智力由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七个方面组成,因此学科教学提倡综合化,而相应的课堂教学“单一化”、“专业化”也将成过去,课堂教学综合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当然,“综合化”要求教师有着跨越学科界限的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敢于创新教材、善于驾驭课堂的能力,同事间更要有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意识。数学教师亦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标所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