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区域地理复习途径探讨
【作者】 黄水讯
【机构】 福建安溪六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在近年高考和近阶段省各地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知识为试题提供了考查背景材料,以综合能力考察为主,有自然地理也有人文地理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因此,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中,区域地理最使人感到困惑和焦虑,因为这是初中学过的知识,有些学生已经忘记,甚至连课本都找不到了,有些学生虽不至如此,但怎样把它与高中的地理原理结合起来,综合地掌握这些知识,却茫然不知所措了。而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还相当多,可以说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如何完成区域地理复习,提高复习效果?笔者下面谈几点本人的教学体会。
一、做好区域定位是关键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实际学习中既有利用地理事物中的轮廓定位,也有利用地理特征定位,还有利用经纬网定位。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最难的,因为每一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都多而复杂,难以理清头绪。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都会明确告诉学生一些重要经纬线及附近地理事物,让学生识记,但效果不明显。因为这样印象不深刻,也过于呆板。课标已经明确指出“要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所以教学中,我们不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兴趣的知识出发,引发学生的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加深印象。如对北回归线附近地理事物定位时,先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台湾和夏威夷,让学生发现两地共同经过的纬线,延伸到北回归线经过的重要地形区,然后总结为“一湾两岛三半岛”,把复杂难记的地理事物用数字概括,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三、加强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的培养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区域地理分析复习方法。
1、以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为重点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如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是基础,决定了人文要素,如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区域开发等。
2、加强区域各要素的比较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是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3、突出区域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如陇海线沿线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说出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总体由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季风、海陆和地形因素)
4、突出某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变化)。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对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5、重视区域人文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迁移。
如我国新疆克拉玛依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四、建立区域复习模型,构建思维导图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考试题型有地理主干知识考查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如降水量分布的影响因素;某个或某些重点要素考查,如气温、降水、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理解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相关的事实和材料,简明推导和定性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考查。因此要有针对性重点的对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复习和训练。区域地理复习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归纳出一些复习模型利于学生复习和描述能力的提高。
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中,区域地理最使人感到困惑和焦虑,因为这是初中学过的知识,有些学生已经忘记,甚至连课本都找不到了,有些学生虽不至如此,但怎样把它与高中的地理原理结合起来,综合地掌握这些知识,却茫然不知所措了。而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还相当多,可以说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如何完成区域地理复习,提高复习效果?笔者下面谈几点本人的教学体会。
一、做好区域定位是关键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实际学习中既有利用地理事物中的轮廓定位,也有利用地理特征定位,还有利用经纬网定位。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最难的,因为每一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都多而复杂,难以理清头绪。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都会明确告诉学生一些重要经纬线及附近地理事物,让学生识记,但效果不明显。因为这样印象不深刻,也过于呆板。课标已经明确指出“要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所以教学中,我们不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兴趣的知识出发,引发学生的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加深印象。如对北回归线附近地理事物定位时,先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台湾和夏威夷,让学生发现两地共同经过的纬线,延伸到北回归线经过的重要地形区,然后总结为“一湾两岛三半岛”,把复杂难记的地理事物用数字概括,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三、加强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的培养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区域地理分析复习方法。
1、以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为重点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如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是基础,决定了人文要素,如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区域开发等。
2、加强区域各要素的比较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是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3、突出区域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如陇海线沿线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说出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总体由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季风、海陆和地形因素)
4、突出某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变化)。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对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5、重视区域人文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迁移。
如我国新疆克拉玛依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四、建立区域复习模型,构建思维导图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考试题型有地理主干知识考查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如降水量分布的影响因素;某个或某些重点要素考查,如气温、降水、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理解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相关的事实和材料,简明推导和定性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考查。因此要有针对性重点的对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复习和训练。区域地理复习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归纳出一些复习模型利于学生复习和描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