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

【作者】 曾利丰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建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在物理课中精心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中去,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起到促进作用。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巧妙创设情境,从上课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我通过演示有趣的实验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探索物理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能沉入水中?学生答:因为木块重,而铁块轻。然后我演示:将一根小铁钉和一大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这时铁钉下沉,大木块却浮于水面,显然大木块比小铁钉重。这说明物体浮沉的原因并非如大家所想,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一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主动探究,真正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创设有效的物理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带的小瓶完成下列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盖上盖的空小瓶的重力,然后将把小瓶浸没于水中,再松手。小瓶上浮至漂浮在水面上。
  (2)把小瓶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再浸没于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小瓶从测力计下取下,小瓶下沉。
  (3)在小瓶内装入恰当质量的水,并盖上盖子,浸没于水中,再松手。瓶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浮在水中。做第3步实验时小瓶不是轻了就是重了,好多学生都手足无措,这时我指导学生可将小瓶中的水略装多一些,使小瓶刚好下沉,然后在水中逐渐撒一些盐,这时就可使小瓶逐渐悬浮起来。做完这一步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加盐可实现小瓶的悬浮。通过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创设实验及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环环紧扣,学生在一种紧张、有序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提高了能力。为了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去寻找引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这个点应该是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与新学习内容间的结合点,也是当前学生无法用原有经验突破的障碍点。
  创设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探索创设情境的新途径,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断升华。
  三、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