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低年级朗读教学

【作者】 石婷韦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双谊镇花古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朗读巩固字词,通过朗读感悟语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句子和词语的大概意思,通过朗读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而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关键。
  关键词:朗读 兴趣 技巧 形式 评判
  当前,不少低年级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识字教学,对课文朗读训练草草带过,甚至以为只要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就行,严重忽视朗读训练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读课文就像是应付任务一样“呼啦啦”一下子读过去,毫无语感。这到了高年级、朗读可就成大问题了,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像这样下去肯定是读不出什么感情来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新课标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各年级段循序渐进的训练,所谓 “万丈高楼平地起”,它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从低年级抓起。
  一、兴趣引路。
  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只有兴趣才会让学生投入其中,并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的前提。教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范读、对课文内容的向往、多媒体课件的诱导,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了兴趣,重要的是创设一个朗读的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
  低年级孩子尤其喜欢表演和比赛,设个“最佳表演奖”,“ 朗读明星”,然后让孩子分角色朗读、上台简单演演课本剧,为了争夺那个“最佳表演奖”和“今日朗读明星”的称号,孩子们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理解感悟并练习朗读。小组比赛也是个不错的方法。无论是小组的齐读比赛还是小组代表比赛都会让孩子铆足劲练习并十二分用心地朗读。
  二、指导朗读技巧,训练朗读能力
  朗读一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停顿、轻重、快慢、虚实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注意克服毫无感情地唱读。一般地说,写景的散文意境优美,要读得流畅、轻快;介绍某建筑物或人物的文章,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停顿,抑扬顿挫;而童话、寓言故事就要恰当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随着角色的转换而配合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当然,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拍手打节奏带孩子们走进儿歌朗读
  低年级孩子在朗读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挨腔挨调,有的还喜欢拖,即使老师提出要求叫给他们纠正,不一会又会再现。尤其是在下半节课,处于课堂疲劳状态,朗读效果就容易差。当课文是儿歌的话,我就根据节奏性强的特点,用拍手来定速度。训练下来,效果很好。现在只要我手掌拍两下,孩子们马上会条件反射似的也伸出小手,边打拍子边念儿歌,即使有思想不集中的孩子也会马上把思绪收拢来,跟着大家一起训练。当然,形式很多种,有时是男女分读,有时是火车开读,有时是你拍我读,还有时是对拍对读。有时课外练习中有小儿歌,很多学生也会边读边拍手,因为他们很喜欢这种形式。所以说,其实朗读是多种器官一起参与的活动过程,老师应该多开发多利用。
  2.多选角色转换带孩子们走进童话朗读。
  低年级孩子很容易进入到不同的角色中去的,特别是童话色彩浓厚的课文,老师更要精心设计,渲染气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的朗读与所塑形象匹配。比如,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虽然他们也懂了狼是凶恶残忍的,小羊是温和可怜的,但是多数学生读不出那个味来。于是,我就请男孩子一个个来扮演大灰狼看谁比较凶狠点,在表演和对比中,孩子感悟到了角色的特点。同样,我先请女同学扮演小山羊,品味弱者的样子,语气。接着,分男女孩子读狼和小羊的对话,他们的朗读把小动物描摹得非常形象逼真。接着,我马上来个角色大换位,让男女孩子倒过来读课文,女孩子居然凶得很有气势,男孩子也是压低着嗓音,声音很细了。可见孩子的朗读可塑性很强,关键是老师的训练有没到位,多重角色的替换可以训练他们朗读的灵活性。
  三、适度“指读”
  “指读”适用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指读”指的是学生用手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年级学生年龄反应慢、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在阅读时容易读错别字,读漏字、落下标点符号。如:“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学生就把“好”字给读漏了。“一边多,一边少”,读成“一边多、一边小”,把“少”给看成“小”。标点符号经常让他们忽略了,有时一段话,他们是一口气读下来的,不去注意逗号或句号的停顿。“指读”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读错、读漏,能训练学生手、眼、脑协调发展。“指读”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辩认文字符号。从心理学上讲,“指读”能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生字在指读时不断形成条件反射,增强随意记忆,强化对音节和字形的辨识,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避免出现会背课文却不会认字和写字的现象。在指导,教师要注意由“字读”转为“行读”的“指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课标不提倡低年级的“指读”,然而从实践来看,“指读”往往是一年级正确朗读的最有效手段。但是指读不利于学生快速进行意义组合、容易读破词、读破句,所以“指读”只是一年级学生开始接受朗读训练的桥梁,是一个过渡,二年级以后就应该摈弃了。
  四、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
  朗读教学,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同桌读、小组读、角色读、表演读、挑战读、竞赛读、速读、配乐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在体会快乐的同时,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遍;再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同桌读、小组合作读等,达到流利的要求;展示读时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满足感。
  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下转第85页)(上接第17页)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朗读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竞赛读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各种形式的朗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朗读的动机,有利于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判
  朗读之后,趁学生还在对其回味之际,就应立即引导他们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评判,鼓励他们说出朗读者读得不好和读得好的句子或段落,老师再带领大家分析比较:为什么读得不好或读得好?不好在哪里和好在哪里?怎样才能读得好或读得更好?根据同学们或老师提出的“好”和“更好”的方式,再组织新的朗读。通过这种“朗读——评判——再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每次朗读之后都能在审美和朗读技巧上有所收获。
  注重朗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即使从现代阅读现学的观点来看,朗读的多重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谈朗读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让我们下点功夫,从小抓好朗读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