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思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 滕祥强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最终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多还原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质量提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线,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绝大多数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忙于备课、忙于查阅资料、忙于批改作业……结果到头来,学生们学得累,老师也教得累,但是收效甚微。于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困扰许多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老师曾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尝试,希望能找到一剂灵丹妙药,但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更新观念,端正思想,消除误区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假如仅仅依靠理论教育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一段时间即可,因此,平时放松学习,思想思想品德课对他们来讲是一门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的科目。课堂上的局面是学生们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老师上课没有激情。这样的局面不可能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面对这些不利的形势,我觉得,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即改变“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导入式”、“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只有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导”,才能端正思想,消除误区,从而给自己也给学生寻找到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课堂上教师华丽的语言、优美的表演,而在于教师会不会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走入课堂。因此,好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课前都在认真地查阅大量的资料(甚至采用多媒体),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把有的知识都点滴不漏地教给学生才心安。而事实上是教师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昏昏欲睡。对此,许多教师都感到十分的困惑,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把所有的罪都怪在学生的头上,对自己则没有好好的反思。那么,真的是学生难教了吗?其实不然,主要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不善于创设好的情境,做个好的开端,因而未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所以学生不买你的“帐”。比如,在鲁人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腾飞的东方巨龙》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教学,投影展示以下画面: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蘑菇云、氢弹爆炸成功后的场面、香港回归祖国时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的画面、“神舟”六号升空的画面、动车运行的画面等。课堂上不时爆发出学生们“哇——”的惊叹声、有的同学忙着向同桌解说与画面有关的方方面面。总之,在这一环节,学生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情绪变得兴奋、骄傲,从而升华了爱国情感。在此轮学生情绪高涨之际,情感目标也基本达到。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两种使命,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不仅是要教会学习教材理论知识,还要学会用课本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如何做人。目前思想品德考试,多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答案在课本又不都在课本,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运用各方面的能力分析、综合,才能答好开放性试题。因此,要让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开放性试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要理论联系实际,即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社会热点等,并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事情与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理论融合到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被禁锢在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中,能力得不到施展的空间,学习没有激情,对社会、对时事漠不关心,造成在课堂上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这种教学方法难于适应开放性考试,也不利于培养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开陈旧的教学方法,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同时,常常抓住社会热点、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并对这些问题处理,巧妙地设凝,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活力,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真正找到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比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基本国策”时,教师问:麦收过后,咱们当地的老百姓是怎样处理麦秸的?学生回答:焚烧麦秸。教师问: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学生:污染环境。教师进而问:当地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生: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措施,禁止焚烧麦秸。教师:政府的做法符合我们国家的什么政策?学生: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样教师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实例来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以老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懂得学生学得了多少呢?这必须要通过课堂练习、作业、测试等方法去检验。为此,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学会精心备课,学会精心备上份有质量的习题。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不管是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的归宿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