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作者】 石玉梅

【机构】 甘肃省山丹县东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学生,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仅仅依靠他们的力量,完全由他们在课堂上多读,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老师在范读,在朗读方面给学生起了榜样,让学生直接感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
  二、教师逐句领读,培养学生朗读语感
  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领读要选择多种方式。单一的领读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领读方式要形式多样。要将教师领读和学生领读相结合,个别领读和小组领读结合相结合,男生领读和女生领读相结合,单一领读和分角色领读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多媒体视频专家领读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大家的风范,受到更为标准的普通话训练。交错运用多种领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入情入理,与文本深入对话。
  三、巧用齐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尊重内心情感,读出学生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朗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理应成为朗读的主体。从学生主体看,阅读态度、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不同,阅读体会自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验课文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五、读后评议,促进学生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
  六、朗读的指导
  1、正确处理重音。
  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
  2、合理安排停顿。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4、恰当运用语调。
  恰当运用语调的变化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语气,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鲜明地区别内容实质,形象地烘托环境气氛。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