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作者】 王金琼

【机构】 贵州省瓮安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践
  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为此,我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一直是低年级教学研究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是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让孩子们自主愉快并且比较有效的认识生字,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如第一册《识字3》的教学,我课前带学生走入校园游玩,帮助他们认识“小河”、“小桥”、“河两岸”、“绿树”、“宝塔”,让学生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点,让孩子们坐在小河边静静地听着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色彩与印象进入了学生的意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视觉记忆。这样,将识字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促使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熟悉感、放松感,自然而然地进入识字学习,进入有效地识字。
  我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识字中享受生活的快乐,发展学生的个性,力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愉快地识字,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效率,为学生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形式有“自我介绍”、“最美的名字”、“我的名片”等姓名识字;绘画、手工制作识字;商标、贴标签识字;给玩具起名字,编故事识字……在这些生活化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汉字。如在刚开学不久,每次发作业本时,让全班学生轮流发,并打印了全班学生的姓名,贴出来,且人人一份,随时识记。还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设计小名片,互递名片,自主交流,以生活化的识字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深入生活学习、为学生开设语文实践的机会。
  1、创设情境,还原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其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像一口清泉。比如:我借用《乌鸦和狐狸》的故事,让学生续写乌鸦和狐狸再次相遇的情景。如果写乌鸦衔着食物又遇到狐狸,狐狸再施计骗乌鸦的食物,乌鸦接受教训,没再上狐狸的当。这样学生对情节已滥熟于心,没有新意。所以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两组,A组扮演乌鸦,B组扮演狐狸,黑板擦做道具,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表演课本剧。结果故事的结尾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当B组扮演的狐狸再次骗A组扮演的乌鸦口中食物时,A组同学抒发了一下自己觅食的艰难过程,于是没有再听从狐狸的奉承,而是一口吞下寻得的食物,没想到咽下食物后却感到腹中疼痛难忍。原来,它捡到的是因环境污染而即将死去的鱼。A组同学明白后叹道:“没想到这次上了人类的当。”这样来讲述,反映的是现实中环境污染的大问题,就赋予了课文以新意。结合生活实际,还原生活本色,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保护环境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多么重要,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抛出趣味性的问题:“出现在小女孩眼前的幻觉美不美?”“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幻觉?”。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景,让学生们自己去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直至冻死街头的情景,同时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小女孩的悲惨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幸福。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联系生活解析课文。
  2、走出课堂,深入生活
  我知道学生的成长进步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孩子的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劳动中感受困难,体验挫折,懂得感恩,学会坚强。陶行之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教学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与已有的经验,实现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比如,在教学描写关于大自然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感受在聊天中,在小河边、在草地上玩闹嬉戏中,更好地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形象。在教学中,课本所选文章篇篇精彩,于质朴中表露真情;教师也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捕捉阅读中的丰富资源,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根据作者细腻的描写生发出无穷的想象,争先恐后地描摹一幅幅美好的景象,课堂骤然升温,这又是一次多么美好的阅读享受啊!
  在结合教材让学生参与生活的同时,我还注重了放开学生的手脚,开设各种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广阔的天地。比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时髦的广告词,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我就效仿一些老师成功的经验,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字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家庭也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在每周的小练笔中笔者给学生设计的主题也是有针对性的百花齐放。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们写写介绍水果方面或水果市场所见所闻等之类的文章等等。
  3、自主创新,运用生活
  在教学《凡卡》后,我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4、联系实际,拓展生活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招领启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他,他在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助,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因人而异,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生活的亮点。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时可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性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可以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后,我给学生在课堂中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学们,巴金爷爷笔下的鸟的天堂在你的眼中和脑海中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用你所喜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有的用歌声来传达这里鸟儿对保护它们的人们的谢意,有的用优美的解说词,宣传语来介绍鸟的天堂……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也正迎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个性张扬这一点。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更多的体会还需我们更多的实践。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舒远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1年17期
  [2]卫红江;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02期
  [3]吴红芳;初探小学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新教育;2009年05期
  [4]邹建明;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9期
  [5]朱玉如;语文“链接”生活[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3期
  [6]李芹;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11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