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心理健康教师要做新时代的“四有心人”
【作者】 黄柳相
【机构】 广西柳州市鹿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让他们在打开智慧大门的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心理健康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心理健康教师能否具有责任心、爱心、事业心和阳光心态是学生是否能很好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责任心;爱心;事业心;阳光心态
现代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所做的工作除了给学生“学科”和“专业”的知识,还有帮助学生、其他任课教师、家长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外,心理健康教师本身的素质也要不断提高。所以,我认为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成为“四有心人”。
一、心理健康教师要做有责任心的人
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是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一种心态。这种责任心是教师在完全没有外部压力和监督情况下,自觉地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社会和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与其他学科不同、工作目标要求重点不同,但是责任心的要求是绝对相同的,甚至要比其他学科的责任更大。首先,心理健康教师是一名普通的学科教师。但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师还要额外担负起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快乐、健康、自主、会学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我们不仅仅要为学校负责,还要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只有我们每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时刻想着学生,才能使家长对你放心,学生对你信任。家长才能支持你的工作,学生才能配合你的工作,甚至主动地帮助你的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同时,我们只有尽职尽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每位心理健康教师责任心的良好体现。
二、心理健康教师要做有爱心的人
爱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之一,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具备的就应该是人类潜意识当中都有的“爱”。你只有捧着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把你的“爱”撒向学生,学生才会给你以“爱”的回报,让你感到无比的幸福。
三、心理健康教师要做有事业心的人
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具有的爱心、责任心,都应归于事业心之下。如果说爱心是做受学生欢迎教师的基础,责任心是做受学生欢迎教师动力,那么事业心则是其宗旨。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自己首先必须要知道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只有立志奉献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才可能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定位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上,甘于在平凡的现实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可能以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不断化解内心理与欲、公与私的矛盾;才可能在执著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超越世俗的现实,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实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你爱事业,是为了向它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称得上是真爱。而只有受愿意自我牺牲的程度,才能够在事业上做出成就。”
四、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心态阳光的人
“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具备阳光心态。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作为一名新时期传道授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心窗打开,让自己具有最美好的心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才会积极地影响学生,培养出健康向上、朝气蓬勃、求实创新的新一代,才会创造出自己美好、快乐的人生。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的投入学习之中。”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将尽自己所能,努力做一个“四有心人”,引领学生走上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牛利华.教育应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J],教书育人,2003
[3]陈凤芸.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实施策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5]张顺清. 论中学教师的素质及培养途径.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6]刘宪军.郑州市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7]胡国本:《教师素养与能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