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政府—学校—企业式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作者】 袁 莉

【机构】 黑龙江省伊春林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建设高水平、集约化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能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区域内职业学校实训条件不足;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近十年来,黑龙江省实训基地发展轰轰烈烈,但是也存在着良莠不齐,重复建设、设备落后、师资不配套等问题,所以建设一个区域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势在必行。
  一、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界定
  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是指在省辖中心城市建设的包含一到三个行业多个专业的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公共性场所。
  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功能多样化、技术先进性、内容综合性、环境真实性、基地开放性等特点。功能多样化是指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要实现集实践教学、产品加工、技能培训、资格鉴定、技术推广、及社会服务等功能;技术先进性是指实训设施设备、实训环境和技术要求与行业发展同步,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前瞻性;内容综合性是指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综合素质因素,既要注重技术技能培训,又要体现职业态度德育教育训练;环境真实性是指在实训过程中要体现工厂环境,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基地开放性是指服务对象既有各类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又有社会居民及剩余劳动力,还有企业员工等。
  二、适合黑龙江省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从承担的主体来看,有政府建设型、政企合作型、政校合作型、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型。无论何种类型都需要依托政府投资、引导、支持方能发挥其作用。
  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适合采取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原因是:第一,黑龙江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而且省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也不均衡,如果完全依靠政府出资,一次性建设成本太高,而且建成后运行管理也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增加政府负担。第二,虽然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前会进行调研,得到学校和企业的共识,拿出合适的方案进行建设,但是后期运行和管理如果也完全依赖政府,不具备可持续性,行业产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学校实习实训也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完全靠政府管理的实训基地不能及时跟上不断的发展变化。第三,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场所。所以必须要有学校和企业参与共建,必须由学校指导实践教学,必须有企业元素,营造企业实习实训环境,形成适合黑龙江省情况的开放的、共享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满足职业学校实习实训、生产实践的教学需要。
  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可以是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由政府出面选址新建,不动产投资由政府投入,机器设备由学校及企业投入。投入使用后政府继续投入基本管理费用,学校、企业继续追加投资。基地建设是以政府为主,政府、企业、学校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合作协议,各司其职,三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基地建设原则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要求
  1、政府主导,宏观调控
  纵观发达地区实训基地建设,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在中职基地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首先,地市政府在政策和经费投入上给予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保障。如人社局要就人才需求保障、人才培养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教育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提供参考意见;财政局要对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做出经费投入具体规划。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要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各行各业及社会力量通过赞助、捐资等方式支持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其次,地市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在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起牵头作用。一是积极主动向政府汇报实训基地建设构想建设进度,争取政府全力支持。二是要在政府主管领导的支持下,由教育局牵头组建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筹备领导小组。
  2、专业规划、统筹安排
  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要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变化而考虑建立。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最终目的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培养出适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对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对当地区域经济与支柱产业进行调研摸底,摸清本区域内产业发展现状,合理确定本区域内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包括1-3个行业涉及多个专业的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领域。
  3、依托学校、校企合作
  在确定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行业领域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内选择该行业相关专业能力强的学校1-3所国家级示范校作为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并成为今后基地运行管理学校。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基地建设企业在当地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学校会同企业对基地建设的实验室、实训中心、实训设备、实训环境、生产流程等提出具体规划和意见。有了企业的参与,解决了实训基地成本费用、环境布置、设施设备选型、管理经营等问题,保证实训基地能够紧跟现代企业发展要求。
  4、科学谋划,选择新址
  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依托现有培训资源进行改建升级或整体转换,但是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最好是选择新址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全新的高水平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可以结合职教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项目的建设,将公共实训基地纳入整体规划,配套建设。
  5、分层设计,合理分区
  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不同层次分成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一体化实训区。学生在该区域完成知识讲解、工作任务完成、问题讨论等。第二个区域是顶岗实训区,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学生可以进入顶岗实训车间进行顶岗锻炼,进行初级简单产品的生产,运作过程企业化,学生能了解工作岗位所有细节,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第三个区域是生产性实训区,该场所等同于企业的车间,学生完全是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实训场所,需要完成产品加工与生产任务,为基地创造利润,完全实行企业化运行模式。第二个区域以实训为主,第三个区域兼顾生产与实训。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课题批准号:QDB1211003,子课题项目“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