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设情境 激发活力——浅析科学“活力课堂”的情境创设
【作者】 周海望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近年来,学校实施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力课堂”建设。活力课堂的特征是“三有”:有问题、有兴趣、有思维。即通过课堂问题情景创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激活学生课堂思维。
那么,科学“活力课堂”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般来说教学情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包涵思维活动、学科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必须依赖于“境”而存在,而发展。“境”必须借助一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目标、评价手段和客观环境构成,是用来激发“情”的。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向心力,提升学习的核心能力,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创设科学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知体验。由此可见活力课堂的实施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实施“活力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贴近生活情境 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有关现象作为切入点,创设感性的科学情境,让科学学习贴近生活,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一定的“共鸣”,这样学生学习更会感到自然亲切,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1:惯性现象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时,汽车起动时我们会怎样?汽车刹车时呢?而转弯时又会怎样?
汽车起动时向后倾斜;汽车刹车时会向前倾斜;汽车转弯时会向外倾斜。
有没有同学可以用教师提供的一辆小车和一块木块来再现下我们刚刚描述的情景?并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学生积极举手)
学生演示一:模拟车辆启动
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后倒。(如下图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学生演示二: 小车遇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前倾倒。(如上图乙)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得出: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
总结:教师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解释后,应使学生认识到:乘客的脚部由于跟汽车地板之间有摩擦而随车起动、随车减速(刹车时)、随车转弯,但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起动时)、保持刹车开始的较大速度,保持转弯开始时速度的方向,所以当汽车起动时乘客的上身向后倾斜,刹车时上身向前倾斜,而转弯时则向外倾斜。
通过这样的活动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讨的浓厚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轻松的引入新课。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在生活情境中的学生更容易进入问题,更愿意主动的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二、注重实验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
科学的最基本学习方法就是观察和实验,所以科学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实验探究。科学课堂中实验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相关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自信心特别强,喜欢凭主观下结论。但由于认识浅,所下的结论往往是失真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教师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知他们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心理。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状态时,于是产生了迫切解决思维矛盾的求知动力。为此,在教学中选择与生活观念相悖的典型事例,设置“陷阱”,让学生碰碰钉子,重新进行知识构建。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创设一些与学生常规认识相反的科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2:学习七年级上“大气压强”时,教师拿着一只盛水的大试管,然后把稍小的试管套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当我把相互套放着的两支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其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的一齐答:“一定会掉下来。”于是教师将那两支试管倒转过来之后,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反而沿大试管壁上升了,即使竖直朝下抖动,小试管仍不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强烈的矛盾冲突,引爆了学生们纷纷追根问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学了“大气压强”之后就会明白了。
实验导入新课达到的效果,是语言和文字替代不了的。科学教师应抓住实验这一其他学科不具有的优势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奋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果要达到创设情景和引入新课的目的,应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验,才能达到“一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教学的课堂主线,就是帮助学生从“无”到“有”,从片面、肤浅的认识,到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条主线始终离不开师生之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双向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目的明确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亲历解决,内化学习方法,引起内心的愉悦,激发潜能,这样学生才会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
例3:在学习“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时,教师先问“额定电压相同的两盏小灯泡,额定电功率3.8瓦的灯泡亮还是额定电功率1.5瓦的灯泡亮?”,有的学生回答:“当然是3.8瓦的灯泡亮”;有的学生回答:“1.5瓦的灯泡亮”。两派争论起来。
这时教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起来做实验验证下。”
教师于是将“3V,1.5W”和“3V,3.8W”两灯泡并联接入3V的电源中,额定电功率3.8瓦的灯泡亮;
这时一些学生会兴奋起来,他们是对的。另一些学生则有些焦虑。
接着教师又将两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时,额定电压1.5瓦的反而比额定电压3.8瓦的要亮得多。
学生感到惊讶:“这是怎么回事?”。
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要求学生们用崭新的理论给以合乎情理的解决,迫使学生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教师这时适时引导,知识达成便水到渠成。
“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疑惑、矛盾是心理冲突的现象,亦是产生认知的冲突方式。这些心理冲突具有两重性,既是认知的障碍,更是探索的新起点。教师要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时的契机,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同时设问要新颖,才能造成悬念,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达到预设效果。
四、设置体验情境 引领学生感悟
体验式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营造一种合理的氛围,组织学生亲身参与相关活动,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深刻感悟。体验式教学通过设计“活动体验——回顾渐悟——交流分享——反思顿悟”来实现学生内在的自主发展。所以,“体验”实现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身”与“心”、“实践”与“理论”的全面融合。
例4:摩擦力
教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筷子
提杯子
给你一根筷子、一小堆米、
一个空杯子,请你想办法用筷子
提起杯子,看谁提得又快又稳,请多位同学尝试。
同学们积极尝试:
有的同学米少了,不太成功;有同学米压得不够紧实;……
经过同学反复尝试,不断改进,等参与同学都成功提起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然后集体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两种方法是(1)将米压紧;(2)增加大米与竹筷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教师把这种的情况推而广之,如果我们行走在结冰的马路上,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摔倒?……
学生积极发言。
有效学习的外在表现就是能学以致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故此设置一些体验式游戏情境是相当有益的。很多时候,学生正式由于缺少必要的感悟,造成对某一知识的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我们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习题课的纠错功效就体现出来了。
五、开拓虚拟情境 提升学生素养
“假如你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你认为月球上可能会发生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比赛”的方法。学生结合平时所学知识,踊跃回答。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首先感受到了他们一种由衷的自豪感——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自己能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而自豪;其次,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渴望,渴望自己能梦想成真。教师适时激发,效果很好。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在科学教学中用发散性的思维进行拓展;更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素养。
综上所述,科学课堂要想变得“活力”四射,首先要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要影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积累素材,重视方法的总结,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问题的本质,领悟学习的方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成为“活力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最终达成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