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低年级生活化识字教学
【作者】 王 丽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生活化识字”教学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唯一途径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既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打基础。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种以发展学生未来生活生存意识、生存能力为宗旨的,以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为原则的,以课内外沟通、融合为理念,通过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观察、想象、合作、探究思维的有效的识字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活化识字 开放性 情境化 情趣化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如果使学生学习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形象直观和新鲜的事物感兴趣,“生活化识字”在素材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事。
一、课堂识字的生活化
课堂是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识字关,利用不同的活动方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将我们的课堂识字生活化。除了按人教版教材中识字的编排的三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是单独的识字课。特别注重在兴趣中识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持久性,集中注意的时间短,而且好动、好奇、好胜,识字教学必须形式多样,新鲜活泼,趣味盎然,使学生在无意注意,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牢固地识字。
1、课堂识字的情境化模式
每一个活动专题的开展,都要创设生活化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实实在在的场合里识字,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需要。如:
(1)做游戏识字
小学生爱玩,爱在玩中表现自己,因此,学习某些生字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法。常用的游戏有“组字游戏”、“摘苹果游戏”、“我当小老师游戏”。如“组字游戏”,课前布置学生制作独体字的卡片(如“精”,需制作“米”和“青”的卡片),课上让学生找朋友,找对了,一起读组成的生字,并练习组词,领读。我认为这种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从小动手、动脑、预习新课的习惯,又快乐地识记了字。
(2)变魔术识字
中国的汉字千变万化,利用学生对魔术充满神秘感的心理,对学生说:“有的字会变,你们相信吗?”学生听后陡生疑问。这时我利用自制的课件“会变的字”进行教学。如:在“口”字上加一竖变成“中”;加一横变成“日”;在“日”字上添一笔会变成“由、甲、田、白、目”等。另外,我还将三个相同的字重叠,变成另一个字,如三个“人”在一起,说明人多,变成了“众”;两个“木”即成“林”,说明树多。这样学生不仅认记了字,而且懂得了字义。
2、课堂识字的情趣化模式
(1)编顺口溜识字
在学生识记了很多部首及独体字的基础上,可启发学生自编顺口溜识记合体字。如“团”,大口里边一个“才”;“相”,心字离开,木目相伴;“雪”,雨会几个顺口溜之后,就利用这种方法自学合体字,既简便,又有乐趣。
(2)猜谜语识字
小学生天真、活泼,教善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教学生字时,我抓住学生的心理,将认记的字编成谜语,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如:白儿左边虫无脚(貌);重心靠边戴草帽(懂);己见反文尾巴小(改);大王头上有一人(全)等等。这样做既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中识了字,又激发了学生自编谜语识字的兴趣。
(3)儿歌识字
琅琅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对一年级的孩子有着无穷的魅力。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学喊“青”的,我就编了一首儿歌:“山青青,水清清,太阳出来天气晴。有心就有“情”,有米“精”神好。看东西用眼睛,说话嘴边常带“请”。把“清、青、请、情、晴、睛”都编了进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一组形声字,能根据部首辨析字义,还渗透礼貌教育,妙趣横生。
3、课堂识字的直观化模式
在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方法识记,会使他们对识记印象更深,有的甚至永远不能忘却。例如我在教"蹦"字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启发说:“‘蹦’字笔画较多,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小故事,看完后看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这个笔画较多的‘蹦’字记住?”学生一听完这个带有竞争性的问话后就认真地看计算机屏幕:两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到山上去玩的动画片断。一看完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学生(1)说:“‘蹦’字左右结构,左边‘足’字旁,右上是个山,右下是朋。”学生(2)说:“蹦跳的蹦,左边‘足’字旁,右边一个‘崩’,‘足’是形旁表意思,‘崩’是声旁表读音。”学生(3)说:“‘蹦’字这样记:蹦跳要用脚,所以是‘足’字旁;读beng,所以右边有个表读音的‘崩’(beng)字,写‘蹦’想‘崩’。”学生(4)说:“我在‘山’下和一个小‘朋’友‘蹦’跳着上山玩。”学生每提出一种记忆方法后,我并不马上评价其方法妙不妙,妙在哪里,而是再让学生们自己去评说。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现生动片段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识记来评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取得了很好的识记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自学生字的能力。
4、课堂识字的主题化模式
识字要有目的性、主题化。教师设计好一个主题,让学生识字互动,反复探究,实践往来。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可设计为“操作—讨论—交流”法:
(1)操作:先分工到各小组。(如超市中的食品类、服装类、蔬菜类等)
(2)讨论:小组内讨论,对照自己准备的东西,逐个汇报出生字,读准字音,检查有否遗漏;再总结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
(3)交流: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投影片展示),说出总结出的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并共同评价。让课堂变成一个大超市,学生在这个大超市里尽情购生字宝宝。
二、识字教学的开放性
识字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少、慢、差、费”特色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仅仅靠课堂是完全不可能的,必须要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生活。
1、引导学生把目光引向课外
(1)校园环境生活化识字
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场所,处处都会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室,认识门牌中的“班、级”,然后观察教室内的板报主题,从醒目的大标题开始认起,由优秀学生领读、带学;再让学生走出教室,认识学校内各种功能用房的门牌,如:舞蹈训练房、蒲公英画室、微机室、语音室、合唱团、书法家、餐厅、学生公寓等;最后观察校内的宣传标语,如:学风“文明勤奋、自立创新”、警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较熟悉,甚至有一部分已经认识了,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认读下来。还可以在校园中运用文字,加强学科整合,全方位识字。
(2)家庭生活化识字
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合而为一作用巨大。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创设家庭的一种识字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进行家庭识字。关注识字意识,加强识字实践性。从认识父母的姓名、单位等,最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称呼、家庭住址、单位等。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册、电话联络、上门家访等形式,鼓励并指导亲子阅读,以阅读促识字。经常带孩子买东西,参加社交活动,出入公共场所。超市是一个动感教室,酒楼和快餐店是香味教室。例如:超市的物品琳瑯满目,有很多食物和用品都是儿童经常接触的,食物方面像:「雪糕、乳酪、香肠、苹果、香蕉、面包」,用品方面像:「沐浴露、洗发水、肥皂」等。超市在物品架上都有每项物品的名称和价目,家长可以与儿童一起到超市购物,随机教导儿童学习这些物品的字形。
三、社会生活化识字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儿童昨天、前天、以往所观察到的带入课堂,实现时间上的延伸。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主要通过以下四大渠道识字,将识字活动渗透于学生生活。
宣传广告类:标语、电影海报、横幅、招牌、路牌、橱窗宣传上的通知、商店名称等
商品名称类:玩具、食品、水果等的说明书、外包装等。
电子媒体类:电脑、电视、CD片、录音机、车站时刻通知等。
图文类:故事书、连环画、漫画、报纸、卡通书、拼图、地图等。
自作“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是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参考文献:
《语文标准解读》湖北出版社
《教育改革与前瞻》嘉兴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生活化识字 开放性 情境化 情趣化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如果使学生学习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形象直观和新鲜的事物感兴趣,“生活化识字”在素材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事。
一、课堂识字的生活化
课堂是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识字关,利用不同的活动方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将我们的课堂识字生活化。除了按人教版教材中识字的编排的三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是单独的识字课。特别注重在兴趣中识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持久性,集中注意的时间短,而且好动、好奇、好胜,识字教学必须形式多样,新鲜活泼,趣味盎然,使学生在无意注意,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牢固地识字。
1、课堂识字的情境化模式
每一个活动专题的开展,都要创设生活化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实实在在的场合里识字,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需要。如:
(1)做游戏识字
小学生爱玩,爱在玩中表现自己,因此,学习某些生字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法。常用的游戏有“组字游戏”、“摘苹果游戏”、“我当小老师游戏”。如“组字游戏”,课前布置学生制作独体字的卡片(如“精”,需制作“米”和“青”的卡片),课上让学生找朋友,找对了,一起读组成的生字,并练习组词,领读。我认为这种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从小动手、动脑、预习新课的习惯,又快乐地识记了字。
(2)变魔术识字
中国的汉字千变万化,利用学生对魔术充满神秘感的心理,对学生说:“有的字会变,你们相信吗?”学生听后陡生疑问。这时我利用自制的课件“会变的字”进行教学。如:在“口”字上加一竖变成“中”;加一横变成“日”;在“日”字上添一笔会变成“由、甲、田、白、目”等。另外,我还将三个相同的字重叠,变成另一个字,如三个“人”在一起,说明人多,变成了“众”;两个“木”即成“林”,说明树多。这样学生不仅认记了字,而且懂得了字义。
2、课堂识字的情趣化模式
(1)编顺口溜识字
在学生识记了很多部首及独体字的基础上,可启发学生自编顺口溜识记合体字。如“团”,大口里边一个“才”;“相”,心字离开,木目相伴;“雪”,雨会几个顺口溜之后,就利用这种方法自学合体字,既简便,又有乐趣。
(2)猜谜语识字
小学生天真、活泼,教善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教学生字时,我抓住学生的心理,将认记的字编成谜语,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如:白儿左边虫无脚(貌);重心靠边戴草帽(懂);己见反文尾巴小(改);大王头上有一人(全)等等。这样做既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中识了字,又激发了学生自编谜语识字的兴趣。
(3)儿歌识字
琅琅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对一年级的孩子有着无穷的魅力。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学喊“青”的,我就编了一首儿歌:“山青青,水清清,太阳出来天气晴。有心就有“情”,有米“精”神好。看东西用眼睛,说话嘴边常带“请”。把“清、青、请、情、晴、睛”都编了进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一组形声字,能根据部首辨析字义,还渗透礼貌教育,妙趣横生。
3、课堂识字的直观化模式
在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方法识记,会使他们对识记印象更深,有的甚至永远不能忘却。例如我在教"蹦"字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启发说:“‘蹦’字笔画较多,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小故事,看完后看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这个笔画较多的‘蹦’字记住?”学生一听完这个带有竞争性的问话后就认真地看计算机屏幕:两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到山上去玩的动画片断。一看完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学生(1)说:“‘蹦’字左右结构,左边‘足’字旁,右上是个山,右下是朋。”学生(2)说:“蹦跳的蹦,左边‘足’字旁,右边一个‘崩’,‘足’是形旁表意思,‘崩’是声旁表读音。”学生(3)说:“‘蹦’字这样记:蹦跳要用脚,所以是‘足’字旁;读beng,所以右边有个表读音的‘崩’(beng)字,写‘蹦’想‘崩’。”学生(4)说:“我在‘山’下和一个小‘朋’友‘蹦’跳着上山玩。”学生每提出一种记忆方法后,我并不马上评价其方法妙不妙,妙在哪里,而是再让学生们自己去评说。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现生动片段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识记来评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取得了很好的识记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自学生字的能力。
4、课堂识字的主题化模式
识字要有目的性、主题化。教师设计好一个主题,让学生识字互动,反复探究,实践往来。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可设计为“操作—讨论—交流”法:
(1)操作:先分工到各小组。(如超市中的食品类、服装类、蔬菜类等)
(2)讨论:小组内讨论,对照自己准备的东西,逐个汇报出生字,读准字音,检查有否遗漏;再总结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
(3)交流: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投影片展示),说出总结出的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并共同评价。让课堂变成一个大超市,学生在这个大超市里尽情购生字宝宝。
二、识字教学的开放性
识字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少、慢、差、费”特色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仅仅靠课堂是完全不可能的,必须要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生活。
1、引导学生把目光引向课外
(1)校园环境生活化识字
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场所,处处都会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室,认识门牌中的“班、级”,然后观察教室内的板报主题,从醒目的大标题开始认起,由优秀学生领读、带学;再让学生走出教室,认识学校内各种功能用房的门牌,如:舞蹈训练房、蒲公英画室、微机室、语音室、合唱团、书法家、餐厅、学生公寓等;最后观察校内的宣传标语,如:学风“文明勤奋、自立创新”、警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较熟悉,甚至有一部分已经认识了,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认读下来。还可以在校园中运用文字,加强学科整合,全方位识字。
(2)家庭生活化识字
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合而为一作用巨大。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创设家庭的一种识字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进行家庭识字。关注识字意识,加强识字实践性。从认识父母的姓名、单位等,最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称呼、家庭住址、单位等。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册、电话联络、上门家访等形式,鼓励并指导亲子阅读,以阅读促识字。经常带孩子买东西,参加社交活动,出入公共场所。超市是一个动感教室,酒楼和快餐店是香味教室。例如:超市的物品琳瑯满目,有很多食物和用品都是儿童经常接触的,食物方面像:「雪糕、乳酪、香肠、苹果、香蕉、面包」,用品方面像:「沐浴露、洗发水、肥皂」等。超市在物品架上都有每项物品的名称和价目,家长可以与儿童一起到超市购物,随机教导儿童学习这些物品的字形。
三、社会生活化识字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儿童昨天、前天、以往所观察到的带入课堂,实现时间上的延伸。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主要通过以下四大渠道识字,将识字活动渗透于学生生活。
宣传广告类:标语、电影海报、横幅、招牌、路牌、橱窗宣传上的通知、商店名称等
商品名称类:玩具、食品、水果等的说明书、外包装等。
电子媒体类:电脑、电视、CD片、录音机、车站时刻通知等。
图文类:故事书、连环画、漫画、报纸、卡通书、拼图、地图等。
自作“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是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参考文献:
《语文标准解读》湖北出版社
《教育改革与前瞻》嘉兴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