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低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作者】 张文勋 李淑颖

【机构】 山东省临沂红旗小学 山东省临沂商城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体现在听说读写方面,阅读又是其中的核心,尽管低中年级处在学习的基础部分,但是这也是阅读的起步关键,如何让学生进入阅读的轨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的阅读的乐趣,是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新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便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重视阅读兴趣的价值,还在于“与书本交往的愉悦所引起的精神振奋状态,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借助于这种力量所托起的沉重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智力劳动的巨大源泉似乎被打开了,强大的能量喷涌而出。”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觉得阅读是沉重的负担。
  本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宗旨,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经验进行总结。
  一、情景熏陶为底色
  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形象妙语,在一种充沛的感情洋溢中所获得的感情体验是不一样的。阅读同样需要有良好的情景熏陶。同样是阅读,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阅读的体验就不同,这就如同在肯德基店是吃快餐和在家中的体验迥然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一个最起码标准,毕竟这由低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孩子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有意注意是占主导,但是无意注意同样不可忽视。
  在教室的墙壁上除了配合学校建立古色古香的图书角之外,我还让学书法的同学整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对联进行张贴,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多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学生的毛笔字配上这些警句,在学生走进教室后,便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书香氛围。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同样是宣传读书的“阵地”,不定期的更换内容,并且在黑板报中张贴学生的“爱读书主题”的手抄报,从上到下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课堂教学做指导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有所得。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存在不少困难,教师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识字认词,学会理解词句,学会边读边想,进而学会读懂浅显的文章。
  教师的讲解、指导要少说概念,多引导学生实践,在读书中要不留痕迹的指点,让学生一步一步掌握读书的方法,程序,在读书中求得进步。例如以课文为引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布置课前研究学习,让学生提前搜集周恩来的个人资料,并依此引导学生阅读周恩来的故事。在学习课文《丑小鸭》后,我示意学生找原版读一读,并开展“安徒生童话故事会”。通过这种课堂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对于课文的教学,当然也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拓展和传授,还有对课文阅读方法的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程标准中是一个不变的要求,对于课堂中,让学生从“诵读”的训练到“默读”的指导,再细化为“精读、略读、浏览”等各种读的形式,当然,阅读方法的教学也应该注意个性化,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淡化阅读的目的,培养阅读的兴趣。
  三、活动平台常激励
  儿童阶段的阅读心理表明,阅读的持续动力来自外界对于阅读者的肯定和鼓励。如果一个学生长期的阅读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和鼓励,这种行为就会慢慢的淡化,甚至消失。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之火越燃越旺,这样学生的阅读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为此,我在课堂上找机会进行学生个人阅读的展示。比如让学生在读《不一样的卡梅拉》时,我利用课前两分钟,组织学生上台讲里面有趣的故事情节或者感受。通过点滴的引导,让学生在班内有群体认可,并且让台下的小观众产生共鸣,以此满足阅读者的展示心理,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上台展示的渴望心理。
  除此之外,班内的大型活动也是延续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不可或缺环节,“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诗歌朗读比赛”等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能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再如有的课外报刊有“主题阅读”的栏目,我们班便利用在报刊发表文章的机会,进行班级阅读《洋葱头历险记》,学生为了发表文章,阅读用心很多,不少同学进行了故事改编,在这次集体阅读中,学生即学会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尝试写作的兴趣。
  四、家校联手齐推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来自学生家庭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忽视。在以前谈及阅读兴趣培养的时候,我们常常只关注学生在校的情况,对于家庭中孩子阅读的状况避而不谈,我想,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在学校中,一个孩子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是极少的,大部分有兴趣、自发主动的阅读过程还是产生在课外,尤其是在家庭里。因此,我们对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该把步子迈出去,关注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
  提到学生的家庭读书,我们作为教师常常感到这是家长的事情,我们是鞭长莫及,但不能因此不去努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学校的所刚刚建构起来的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继续下去,我尝试了一些家校联手的小方法。首先,要利用好家长会的集中宣传。每一次的家长会除了完成学校的统一布置的任务外,我还针对学生的读书特别开设了一个“小版块”,在看似短短的几分钟里,我给家长推荐优秀的读物,(比如每一次家长会我推荐一本精读书),介绍亲子共读的好处,让他们能够在阅读指导中大体有个方向。其次,搜集家庭共读的照片、视频等资料。这些有意思的资料被收集上来,我会利用语文的阅读课或者习作课,让全班同学欣赏,并且让资料的提供者上台讲解,这种精神上的奖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台下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地,台上主讲的同学小脸红红地。结束之后总会掀起又一阵读书热。当然,在家里读书习惯好的同学身后必定站着一个或者一对大人,这时,我会利用班队会让邀请亲子共读效果好的家长上台给同学们介绍“独家秘笈”,这样的家长讲话的形式新颖独特,效果也往往好于老师在台上讲要求、下命令。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于亲子共读、家校联手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们阅读的兴趣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为阅读本身就是无止境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样不仅只是孩子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的参与,家长的配合,周围人群的影响。当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地位是重中之重,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思想地引领,进行各种阅读方法地指导,通过课前研究学习和课后的拓展补充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基色,通过开展大量相关的读书阅读活动要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和再促进学生的阅读动力,以及不断地激励学生、肯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