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音乐课
【作者】 王 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凤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07年我非常有幸的加入了我从小梦想的教师队伍,我怀着几分忐忑、几分兴奋的心情来到了需要我辛勤耕耘的学校。兴奋是因为我从那一刻起就可以给许多喜爱音乐、梦想音乐的农村孩子们指指路,送送经。忐忑是因为我知道所有的道路学校并不平坦。到了学校,我了解了一下学校可以提供给我用于音乐教学的器材。只有录音机、磁带和电子琴。另外,教室安有电源插座。虽然教学器材是少了一点,但孩子们渴求音乐的目光告诉我?——不能放弃!
对小学的孩子而言,音乐元素的学习显得单调、枯燥,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游戏、奏乐、律动、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我是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小学生好动、自控能力很差,但是也有很重的好奇心。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同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的经验。对于怎样上好小学音乐课,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游戏中认识高音
在一年级教学中,为开发学生对音的高、中、低得理解,我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起立并做双手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时就要求学生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时,要求学生双手做下垂的动作。这些简单的动作与乐音的配合巩固了学生对音高的认识。同时我还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生动描述,使学生理解和区分高、中、低三个音区的音乐特点。在高音区让学生描绘小鸟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高音区的音色较清澈和明亮;再低音区让学生描绘大象、老牛、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低音区的音色较厚实、沉重。另外,我还用不同的音区来弹奏《粉刷匠》这首儿歌。在中区弹奏时,学生们办成一个粉刷匠,洋洋自得的刷着漆;当我跳有叫,欢快的象一只小鸟;我在低音区用非常慢的速度弹奏时,有些孩子居然趴在地上学老乌龟………学生们在这种游戏状态下,愉快地认识了音高,学会了用动作表现音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亲近音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他!
二、在玩乐器中探索音色
敲击乐器是最接近自然、最原本的乐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拥有奇妙音色的“打击乐器”,比如桌子、椅子、手、脚等等,我经常鼓励学生拍一拍、敲一敲、跺一跺,从中感受乐趣和不同懂得声音效果。
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各种废弃物(金属管、塑料瓶、茶杯、锅碗瓢盆等)在教室里进行打击乐演奏。这一来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音色感受,从中获得了很多的艺术感染和启发!对音色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在律动中体验节奏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借助孩子的体态进行教学,让孩子在游戏中加深对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们听《进行曲》,整齐有力;认识四拍子时,让他们听《小白兔乖乖》、《小燕子》等歌曲;认识三拍子时,就让他们听《圆舞曲》来表现。此外在教学是也可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在高音区弹奏时,他们又蹦又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四、在舞蹈中感受力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于适宜表演的音乐,设计一些简单而不过分夸张的动作,创设一定的角色情节,诱发儿童自我表现欲望,鼓励他们在动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力度的变化,把握对自我表现的分寸感。
如一年级欣赏“鸭子拌嘴”时,我引导他们重点表演其中两个音乐片段,“鸭群集合上路”是全曲力度最强的片段,我扮演放鸭子的老爷爷走在最前面,所以模仿鸭子走路的姿势跟在后面。他们随音乐节奏有力的踏步前进,边走边高兴的叫:“嘎!嘎!”充分感受到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鸭子欠税”觅食是全曲最弱的片段,我用轻而弱的声音启发学生,模仿鸭子傻傻的滑动翅膀,把头慢慢潜入水中觅食,静悄悄的教室仿佛只有轻轻的水声伴随孩子们无声的动作,大家立刻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音乐安静的情绪。
五、在合唱中沉淀形成乐感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
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每次排练时,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呼吸练习,长期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将会逐步获得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呼吸练习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被人忽视。
a、用“闻花”时的感觉体会歌唱的吸气;“啊;好香的花呀”!要求吸气时不耸肩,不出声。
b、用“吹肥皂泡”来训练歌唱的呼气。“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用力太猛会吹破。”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
c、用伤心时的抽泣体会急呼吸(偷气)。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象的要求严格的发音练习。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歌唱呼吸入手,是许多有经验的合唱教师常用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嗓音训练,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所有掌握的合唱音乐元素运用于歌唱实践。
3、有乐感的歌唱
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敏捷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所感受所理解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有乐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的歌声表现自己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元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基础工程。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在这个领域,最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施展全部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这一目的。
对小学的孩子而言,音乐元素的学习显得单调、枯燥,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游戏、奏乐、律动、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我是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小学生好动、自控能力很差,但是也有很重的好奇心。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同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的经验。对于怎样上好小学音乐课,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游戏中认识高音
在一年级教学中,为开发学生对音的高、中、低得理解,我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起立并做双手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时就要求学生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时,要求学生双手做下垂的动作。这些简单的动作与乐音的配合巩固了学生对音高的认识。同时我还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生动描述,使学生理解和区分高、中、低三个音区的音乐特点。在高音区让学生描绘小鸟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高音区的音色较清澈和明亮;再低音区让学生描绘大象、老牛、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低音区的音色较厚实、沉重。另外,我还用不同的音区来弹奏《粉刷匠》这首儿歌。在中区弹奏时,学生们办成一个粉刷匠,洋洋自得的刷着漆;当我跳有叫,欢快的象一只小鸟;我在低音区用非常慢的速度弹奏时,有些孩子居然趴在地上学老乌龟………学生们在这种游戏状态下,愉快地认识了音高,学会了用动作表现音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亲近音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他!
二、在玩乐器中探索音色
敲击乐器是最接近自然、最原本的乐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拥有奇妙音色的“打击乐器”,比如桌子、椅子、手、脚等等,我经常鼓励学生拍一拍、敲一敲、跺一跺,从中感受乐趣和不同懂得声音效果。
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各种废弃物(金属管、塑料瓶、茶杯、锅碗瓢盆等)在教室里进行打击乐演奏。这一来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音色感受,从中获得了很多的艺术感染和启发!对音色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在律动中体验节奏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借助孩子的体态进行教学,让孩子在游戏中加深对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们听《进行曲》,整齐有力;认识四拍子时,让他们听《小白兔乖乖》、《小燕子》等歌曲;认识三拍子时,就让他们听《圆舞曲》来表现。此外在教学是也可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在高音区弹奏时,他们又蹦又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四、在舞蹈中感受力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于适宜表演的音乐,设计一些简单而不过分夸张的动作,创设一定的角色情节,诱发儿童自我表现欲望,鼓励他们在动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力度的变化,把握对自我表现的分寸感。
如一年级欣赏“鸭子拌嘴”时,我引导他们重点表演其中两个音乐片段,“鸭群集合上路”是全曲力度最强的片段,我扮演放鸭子的老爷爷走在最前面,所以模仿鸭子走路的姿势跟在后面。他们随音乐节奏有力的踏步前进,边走边高兴的叫:“嘎!嘎!”充分感受到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鸭子欠税”觅食是全曲最弱的片段,我用轻而弱的声音启发学生,模仿鸭子傻傻的滑动翅膀,把头慢慢潜入水中觅食,静悄悄的教室仿佛只有轻轻的水声伴随孩子们无声的动作,大家立刻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音乐安静的情绪。
五、在合唱中沉淀形成乐感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
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每次排练时,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呼吸练习,长期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将会逐步获得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呼吸练习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被人忽视。
a、用“闻花”时的感觉体会歌唱的吸气;“啊;好香的花呀”!要求吸气时不耸肩,不出声。
b、用“吹肥皂泡”来训练歌唱的呼气。“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用力太猛会吹破。”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
c、用伤心时的抽泣体会急呼吸(偷气)。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象的要求严格的发音练习。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歌唱呼吸入手,是许多有经验的合唱教师常用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嗓音训练,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所有掌握的合唱音乐元素运用于歌唱实践。
3、有乐感的歌唱
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敏捷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所感受所理解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有乐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的歌声表现自己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元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基础工程。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在这个领域,最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施展全部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