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音乐教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几点看法

【作者】 余 斌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不强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重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能在音乐学习体验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熏陶,获得多元文化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实践音乐 渗透
  初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进行音乐文化的教育。《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要遵循音乐教育的“听觉艺术特征与参与式活动特征”的规律,采取以审美体验为主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一、在音乐体验中重视兴趣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本次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的音乐课围绕音乐知识组织歌曲内容,如今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取内容,设置了情境主题和单元主题,构建了全新的框架体系。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强化了审美、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专门设立了“聆听与鉴赏”学习领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情感,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
  “聆听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资源,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变革,是对音乐教育的正本清源。
  二、在音乐运用中重视艺术实践
  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编排意图,融入了新的育人目的,明显是拓展了音乐教学领域,将音乐教学领域分为:“聆听与鉴赏”、“活动与创编”、“思考与探究”、“相关链接”。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领域。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开展音乐创造。初中的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中《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在《绚丽的世界音乐-乐器篇》中,能够设计出心目中的乐器。
  三、在关注全体中重视个性发展
  课程标准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带来教学难度的降低,拆除门槛,敞开音乐艺术的大门,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也必然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感知发展的规律,确定内容标准的要求。比如《音乐鉴赏》一书全书容量较大,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曲艺篇》中,可选择学生较熟悉也容易接受的“川剧”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降低了,学生更易接受这些所熟悉的内容,也就更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
  新课程理念指明了音乐教学的引向标。作为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及时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切实担负起音乐的音响育人、以美育人,文化育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韩德明、刘远凤,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教学[J].校长阅刊,2007.5。
  【3】边秀梅,论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