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化学教学刍议

【作者】 柳鹏基 曹燕鹏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石良镇石良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里的“心灵接触”说出了现代教学论的本质,指导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本文笔者结合初中化学教学时获取的一些教学经验,尝试和摸索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对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一、课堂心理环境是和谐教学氛围的关键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导语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设计和运用的用以渲染课堂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特殊语言。有句名言:“创造良好的开端,事情往往就成功了一半。”一堂化学课的开始,若能使学生置身于情绪激昂,兴趣浓厚的特殊环境中,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掌握起来容易。当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后,学习的劲头就会有增无减。从而加速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将一堂课比作一台戏,那么,导入新课,就好比是一出戏的序幕,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化学复习课是大多数学生感叹最无聊的课,而教师也是最感头痛的课,因为没有“实验”、没有所谓的新“知识”刺激脑细胞,就无法使学生的脑细胞活跃起来。每当这时,我就精心设计复习课的“导语”,以此调动学生整堂课的积极性。
  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紧锁,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
  二、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源泉
  英国著名科学家波普尔曾经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因此,俗语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在讲述“燃烧”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三个问题:通常我们接触过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什么物质反应?燃烧时,我们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燃烧属于化学反应中的什么类型?
  当三位同学分别回答完问题时,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什么叫燃烧了……”这时,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潜意识中存在的有关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时,我还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为什么生石灰不能入口?”等学习情境。有时,我引导学生从学习的概念中发现问题,设计展开讨论的问题。如在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我提出:“为什么在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他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四个字确实不能少吗?”课堂上讨论声顿起,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O4”,这时候我因势利导:“下面就请你们做实验,注意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想法。”话音刚落,学生分别选出他们所需要的药品来实验。这个环节,学生感悟良多,深刻体会到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词才能理解透彻,设想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要选用能使实验出现明显现象的药品。同时,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多种设计,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从“做”中学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只有自己实践,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力”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定能体现出明显的后劲。
  三、课堂评价是教学成功的标准
  学习后的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化学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针,也是衡量化学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发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实验探究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能力与水平、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为使每堂课的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只有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