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性教学”探索

【作者】 鲁 宁 王洪志

【机构】 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一、生成,需宽容氛围,用心呵护  
  【案例1】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一课,在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安排了以下一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馈时,发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了解傅成斌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成斌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成斌具体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我提议,我们为成斌这种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案例中教师如果不用宽容的态度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我们的数学课堂或许会更真实、更富针对性。
  二、生成,需敏锐捕捉,善待意外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也搭不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的真认真,因为时间有限,有的小组还没搭好,有的小组还没搭出最佳的长(正)方体,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已搭好的可观察自己搭的),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正方体呢?
  【反思】教学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这些意外中或许就蕴含着某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所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先的设计时,只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的真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流于形式,缺乏生气和乐趣!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一起来找找“搭不好”的原因,有的是小棒不够,有的是小棒的长短不一……,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特,。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使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三、生成,需提高素养,厚积薄发  
  【案例3】曾看过一则案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老师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又一学生提出异议:“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老师小结道:“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反思】在当前的课堂里,我们所遇到的更多的是“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性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无论是何种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上面这则案例中,教师就是敏锐地抓住虽“另类”却有价值的生成信息,采用了“放大”策略,生成了一番新的天地。师生关于“三线”的对话,如精辟的哲理,发人深思,寓思想教育于无形之中,已远远超出了数学知识本身。  
  总之,新的理念必然导致旧有教学行为的根本变革,当我们与扑面而来的“生成”之风不期而遇时,不妨多一点冷静,多一点理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尺,来衡量、打造妥贴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