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乐于探究 学好物理

【作者】 曾祥军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凤山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学好物理的重要举措。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呢?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能力 兴趣态度 知识技能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呢?我认为:
  一、培养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应重视八年级第一堂物理绪论课:《有趣的物理》,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有趣新奇的声、光、热、电、力等物理现象,把学生带到一个神秘的、有趣的物理世界,让学生从有趣、好奇逐渐演变为对物理课的好感和喜爱。新课开始时,我常常从演示、实验中提出一种物理现象引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探究目的,突出探究重点。
  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物理探究的内容、目标、形式、方法和评价等,特别是要根据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充分挖掘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
  例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由于有些教材对此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靠前,学生尚没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对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现象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而应将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这样可以充分的让学生体验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
  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探究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上。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某种关系,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实验验证的设计。这时我认为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对那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拔的基础上,从实验器材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妥善处理课时紧张、器材不足等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探究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器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其实只要认真研究,科学安排,解决上述矛盾是有办法的。
  1、分层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不论在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还是在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一般教师都愿意由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主发言人谈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作点评。其实我们可以先由基础欠佳或能力不理想的学生先发表自己看法,再由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补充,这样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其所用的教学时间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适时地为他们创设体验成功的环境。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解决课时矛盾。
  对于某一项探究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每个学生对所有的猜想和假设都进行实验验证,课上的时间有时会很紧张,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将每一种猜想和假设的验证情况进行“资源共享”,并鼓励学生对于课上未进行验证的内容在课下再进行研究,这样便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困难。
  3、开放与集中相结合,解决实验器材不足问题。
  由于学校实验器材配备是按过去《教学大纲》的要求装备的,所以面对新教材的使用,显得有些不匹配。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开放式研究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力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当然其中也不泛一些片面的认识。因此在“猜想与假设”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并设计出多种可能的验证方案。考虑到这个探究活动内容的特点,实验器材较为简单,因此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验证方案进行个性化的实验,而不必局限在统一的用测力计在木板上拉木块的模式。如有的学生提出用手在桌面上摩擦,并在手与桌面之间垫上不同的材料来体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的学生提出通过改变斜面的倾角来改变压力大小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并在木块与墙壁之间垫上不同的材料来研究,等等。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的方案既可以解决实验器材紧张的困难,同时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学好物理的重要举措。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