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陶行知思想与“后进生”教育
【作者】 姚元祥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教育局计财科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十个手指伸出来都有长短,面对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学习状况各不相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问题的频频出现使其影响学习的原因趋于复杂化,然而最让老师棘手的就是那些在品行或学习方面受复杂原因影响暂时落后的弱势群体——学困生。学困生转化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要真正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师必须面对学困生转化这个举步维艰的困难。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与“学做真人”是贯穿于我们学校教育的一条主线,它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相一致。作为班主任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做真人”方面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特别是对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是责无旁贷。如何使“后进生”从“后进”转化为”先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新人是我们做班主任的必须经常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一个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把自己真诚的爱奉献给他们。
一、尊重和理解是做好“后进生”工作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和学生个体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个体素质高,往往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心应手。但“十个指头不一样齐”,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后进生”,他们的存在,常使班级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班主任最感头痛的事情。我们班有61名学生,后进生的人数也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外地生,家长只能保证小孩有衣穿有饭吃就不错了,根本不会主动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长甚至是一学期也难得来一次学校,虽然我也保持与家长联系,但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没有一点帮助,所以对于这些小孩的各方面教育的重担全都落在班主任的肩上。对于这些学生我也平等对待他们,还要给他们特别的关爱。在平时更是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开学第一天,这个学生就给我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这个学生没有一节课是很安分地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听讲的,有好几次我的上课思路也因为他而搞乱了,在平时也经常会有很多学生告他的状。每次面对他的时候,总是他做了不好的事惹我生气,自然我对他的态度也不会很好,好几次我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而他也是一次比一次表现的无所谓。其实这时就很需要班主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教人做人”入手,对他关心教育,给他讲清做人的道理,并恰当地指出他身上的缺点,做好他的转化工作,提高他的个体素质,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关心和爱护是做好“后进生”工作的基础
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方法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一名话,必须用“爱心”来实现。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来对待“后进生”,才能打到他们心灵的深处。用“父爱”和“母爱”获得他们的信任,是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基础的基础。后来,我会常常找到这位同学,与他谈心,问问他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慢慢的我发现他变了,成绩提高了,一些坏习惯也在慢慢的改掉。与优秀生相比,“后进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都不太理想,甚至有的还比较恶劣,他们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后进生”也有自尊心,也有被同学和老师爱护的愿望,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老师的一视同仁,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体谅与理解是激励“后进生”转化的关键
陶先生教导我们:“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虫害,这样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免枯萎”。要能“认识”学生,特别是认识“后进生”,“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环。“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的行为,可以导致信任和接受的行为反应。体谅“后进生”,扫清师生心理障碍,可以缩短师生心理差距,为转化“后进生”创造条件。我班有一个男生,上课常常迟到,有时还打瞌睡,成绩也差,每次组长检查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情况时总少他那一本不见,问他是什么原因不得完成作业,他的理由特别多,要么说没有作业本,要么说作业写完了,但是本子没记得收拾落在家里了。总之,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懒”学生。我也常常批评他,每次他都低头不语且流下眼泪来。直到到有一次他妈妈来学校接他去看病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学生体质差常常生病。后来我慢慢教育,他的学习态度有了一定的好转。事实证明:“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教法,只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后进生”一定能转化为好学生。“后进生”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信心动摇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急噪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从动摇中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教育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是做好“后进生”工作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如何,和学生个体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个体素质高,往往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心应手。但“十个指头不一样齐”,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后进生”,他们的存在,常使班级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班主任最感头痛的事情。我们班有61名学生,后进生的人数也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外地生,家长只能保证小孩有衣穿有饭吃就不错了,根本不会主动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长甚至是一学期也难得来一次学校,虽然我也保持与家长联系,但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没有一点帮助,所以对于这些小孩的各方面教育的重担全都落在班主任的肩上。对于这些学生我也平等对待他们,还要给他们特别的关爱。在平时更是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开学第一天,这个学生就给我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这个学生没有一节课是很安分地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听讲的,有好几次我的上课思路也因为他而搞乱了,在平时也经常会有很多学生告他的状。每次面对他的时候,总是他做了不好的事惹我生气,自然我对他的态度也不会很好,好几次我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而他也是一次比一次表现的无所谓。其实这时就很需要班主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教人做人”入手,对他关心教育,给他讲清做人的道理,并恰当地指出他身上的缺点,做好他的转化工作,提高他的个体素质,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关心和爱护是做好“后进生”工作的基础
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方法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一名话,必须用“爱心”来实现。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来对待“后进生”,才能打到他们心灵的深处。用“父爱”和“母爱”获得他们的信任,是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基础的基础。后来,我会常常找到这位同学,与他谈心,问问他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慢慢的我发现他变了,成绩提高了,一些坏习惯也在慢慢的改掉。与优秀生相比,“后进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都不太理想,甚至有的还比较恶劣,他们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后进生”也有自尊心,也有被同学和老师爱护的愿望,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老师的一视同仁,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体谅与理解是激励“后进生”转化的关键
陶先生教导我们:“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虫害,这样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免枯萎”。要能“认识”学生,特别是认识“后进生”,“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环。“体谅”与“理解”、“支持”与“帮助”的行为,可以导致信任和接受的行为反应。体谅“后进生”,扫清师生心理障碍,可以缩短师生心理差距,为转化“后进生”创造条件。我班有一个男生,上课常常迟到,有时还打瞌睡,成绩也差,每次组长检查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情况时总少他那一本不见,问他是什么原因不得完成作业,他的理由特别多,要么说没有作业本,要么说作业写完了,但是本子没记得收拾落在家里了。总之,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懒”学生。我也常常批评他,每次他都低头不语且流下眼泪来。直到到有一次他妈妈来学校接他去看病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学生体质差常常生病。后来我慢慢教育,他的学习态度有了一定的好转。事实证明:“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教法,只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后进生”一定能转化为好学生。“后进生”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信心动摇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急噪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从动摇中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教育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