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叶德美

【机构】 贵州省瓮安三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能力 培养方法 浅析
  小学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对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都需要老师的指导,逐步培养。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真正把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到一定的高度。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这一愿望呢?
  一、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第二阶段(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5~6年级)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因此应让学生广开阅读门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是积累素材、写好作文的前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完全是依赖于阅读。读书能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时机,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布置名篇阅读,自订小学生作文书刊。增加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这对写作帮助很大。新课程实施以来,新选入的课文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加强练习训练,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表现形式、手法,并应用到作文中来。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注重观察,拓宽写作思路扩大生活范围,丰富见闻和经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平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要仔细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是真实。如在讲解《美丽的家乡》作文课时,我提前把作文要写的对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灵活所学的观察方法,以观察为主收集材料,积累表象,深入分析,丰富想象。结果在课上,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把自己观察和想象到的说一说。通过交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样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
  三、学会听话,实现听写结合
  听话是一种知识,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话是一种能力。听话不单纯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头脑去理解分析听到的话是什么意思,它和理解能力连在一起。一个不具备听话知识和听话能力的人,就容易把别人的话听错或者误解别人的话,一个听话能力强的人,表现在他听到话后,能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准确有效地纪录听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听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听广播、录音或故事等,要求学生专心听,用心记,听后写下来。实践证明:培养听话能力,开展听写作文,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说话能力,实现以说带写
  说话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不能忽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些学生一说话就害羞,满脸通红,当众不敢发言,老师提问时,明明会的问题却答不出来,扭扭捏捏,很不自然,不是咬嘴唇,就是扯衣襟,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甚至语无论次,这都是缺乏说话训练的表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说话训练是学生作文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实现以说带写。例如:利用班会课轮流让学生上讲台说说自己感兴趣的事,再选择其中说得最精彩的写下来。这样,由说到写,既消除了学生的畏怕心理,又培养了学生口语与书面的表达能力。
  五、培养修改能力,实现改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可以给他们讲一些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反复复修改,能使文章更加完美,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宜采用面批的办法,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逐步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我班有几位差生平时写作文时总是前言不对后语,有时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学生所写的作文在该修改的地方做上修改符号,再当面指导,让他自己把作文修改完成。经过努力,这些差生的作文水平就能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从学、听、说、读、看、想、做、改等多方面着手,通过一系列的系统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