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园师生信任及其对幼儿的影响
【作者】 周德前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凤山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成人应该给予儿童以信任,但是这种信任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孩子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然而即使是存在风险,成人仍然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获得发展的,并且以完全真诚的态度将这种信任落实在与孩子的交往中。
关键词:信任,课堂,游戏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是指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对他人的一种评估以及由此产生的保障感,并愿意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的程度。1在影片《小人国》中,池亦洋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孩,他在与同伴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冲突同时伴随着语言威胁,巴学园中的许多孩子家长都希望能够让池亦洋转学,以免使自己的孩子始终处于被池亦洋欺负的状态中。但是持着与这种观点相反的大李老师认为池亦洋是起到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树立一个男性榜样的重要作用,相信池亦洋在老师的教育下会改变自己的。在大李老师一次次地让池亦洋反省自己错误,在每一次的个别教育中都强调老师相信你是可以改变欺负同学的行为后。池亦洋终于改变了自己对同伴的方式。在影片结尾时,他已不再是一个一有不顺心就对同伴拳头对待的小魔王,而是一个可以带领着同伴进行游戏的孩子王了。大李老师对池亦洋的信任最终产生的成效。
我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发现班级里有一位十分胆小的男生。当他在涂色时不小心把彩笔画到了桌子上时都会很紧张的看着老师,只有当老师对男生说“没关系,你继续涂颜色”后,男生才敢继续。一天幼儿园的早操时,老师请这名男生给小朋友们带操,男生一直在摇头不愿意上前,而老师说“我相信,你能行”后,男生才敢走到队伍前。回到教室后,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鼓励了这名男生。2一直到下午离开幼儿园,那名男生都是处于兴奋地状态,同时也在很小心的保管着老师的奖励,并且在上课过程中,那名男生也是在两个月以来的第一次主动举起手回答问题。
成人对待儿童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发展方向,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在一天中有大部分时间和老师相处,他们期待教师的亲近与关心,渴望教师的帮助与爱护。1教师对幼儿的关心与爱护是建立在对幼儿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大李老师没有抵挡众多家长的要求而是单纯的让池亦洋转园,池亦洋也很难有之后的转变;如果幼儿园的老师没有给予男孩鼓励,那名男孩恐怕也很难勇敢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
成人应该相信儿童有向上,向好发展的力量,同时也不在儿童向另外方向发展时便产生失望,而是为儿童自身发展提供活动余地。教育者对儿童能力的信任可以培养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并使其心情愉快。信任不仅仅是儿童成长中的一般气氛,更多是指即使存在某些困难和失望,教育者仍旧对每一个儿童一如既往的表现出完全具体的信任。正如波尔诺夫所说,虽然信任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被信任对象的行为是自由的,因而其效果是无法预料的。3因此,给予儿童信任不仅仅是一句“我相信,你能行”的口号,更多的是成人要承担对儿童教育的义务。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回应儿童提出的问题,即使是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成人也应该正视。因为我们相信儿童具有求知欲,儿童具有“明天性”。4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都会自动筛选回答儿童的问题。对于看似与内容无关的问题都采取忽视态度。就像在一间寄宿制幼儿园的科学课上,老师问孩子们在晴朗的夜晚想做什么。一个孩子回答想妈妈,看似这一答案与科学主题无关,老师便没有给予回应。然而,这种回答正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这种时候正是老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时机。一个给予孩子信任的老师,是坚持让教育为孩子服务,而不是认同教育是为老师服务的。正是由于孩子的“明天性”,老师应该相信在任何时刻以任何方式孩子都可以被教育。
在自由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可以通过自主操作发展能力。成人应该给予孩子充分自然与自由的玩耍空间。自然是指不经过过分布置的环境与太过精巧的玩具。“半成品”玩具对孩子来说要有价值的多。5自由则是指让孩子尽情玩耍,我们要相信,成人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游戏的玩具与场地,孩子就可以愉快地在游戏中发展自己。不要给孩子限定游戏规则,在孩子自主的相互游戏中,会自己形成一套规则,外在强加的规则反而会束缚孩子游戏的发展。不要盲目打断孩子游戏。当孩子间发生冲突时,成人不要立刻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来“调节”问题,而是应该给孩子交流的机会,让孩子间主动进行沟通、协调,实在调解无效时,成人再出现,引导孩子说出问题所在。就像在一次玩沙坑的游戏中,小女孩辛辛苦苦挖了一个洞,但是小男生没有看到沙坑里的洞,一脚踩上去,洞被填平了。女孩很委屈的大哭起来,并且让男生离开沙坑。这时候,对孩子没有信任感的老师或者武断的惩罚两个孩子,或者简单地将两个小朋友拉开,然而持有对孩子信任感的老师则要坚持孩子间发生的冲突一定是有原因的,老师应该引导双方说出事情的原因,以达到最后的和解。
成人会很容易给予有能力儿童以信任,因为他们平时就表现出来自己的优势,但是对于表现不突出的儿童,成人或许就不会从他们身上找优点,相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6成人对于孩子的信任的确需要勇气,因为孩子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他们可能会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无法像计划工程一样准确预测结果。7然而,即使是存在风险,成人仍然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获得发展的,并且在给予信任后,成人要以完全真诚的态度将这种信任落实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身动力。
参考文献:
1彭飞霞,幼儿教师人际信任与知识分享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4
2杨翠,幼儿眼中的“好老师”[D],西南大学,2010.4
3波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1999年
4斯坦纳,孩子成长历程[M],2011,西安交大出版社
关键词:信任,课堂,游戏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是指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对他人的一种评估以及由此产生的保障感,并愿意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的程度。1在影片《小人国》中,池亦洋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孩,他在与同伴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冲突同时伴随着语言威胁,巴学园中的许多孩子家长都希望能够让池亦洋转学,以免使自己的孩子始终处于被池亦洋欺负的状态中。但是持着与这种观点相反的大李老师认为池亦洋是起到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树立一个男性榜样的重要作用,相信池亦洋在老师的教育下会改变自己的。在大李老师一次次地让池亦洋反省自己错误,在每一次的个别教育中都强调老师相信你是可以改变欺负同学的行为后。池亦洋终于改变了自己对同伴的方式。在影片结尾时,他已不再是一个一有不顺心就对同伴拳头对待的小魔王,而是一个可以带领着同伴进行游戏的孩子王了。大李老师对池亦洋的信任最终产生的成效。
我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发现班级里有一位十分胆小的男生。当他在涂色时不小心把彩笔画到了桌子上时都会很紧张的看着老师,只有当老师对男生说“没关系,你继续涂颜色”后,男生才敢继续。一天幼儿园的早操时,老师请这名男生给小朋友们带操,男生一直在摇头不愿意上前,而老师说“我相信,你能行”后,男生才敢走到队伍前。回到教室后,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鼓励了这名男生。2一直到下午离开幼儿园,那名男生都是处于兴奋地状态,同时也在很小心的保管着老师的奖励,并且在上课过程中,那名男生也是在两个月以来的第一次主动举起手回答问题。
成人对待儿童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发展方向,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在一天中有大部分时间和老师相处,他们期待教师的亲近与关心,渴望教师的帮助与爱护。1教师对幼儿的关心与爱护是建立在对幼儿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大李老师没有抵挡众多家长的要求而是单纯的让池亦洋转园,池亦洋也很难有之后的转变;如果幼儿园的老师没有给予男孩鼓励,那名男孩恐怕也很难勇敢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
成人应该相信儿童有向上,向好发展的力量,同时也不在儿童向另外方向发展时便产生失望,而是为儿童自身发展提供活动余地。教育者对儿童能力的信任可以培养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并使其心情愉快。信任不仅仅是儿童成长中的一般气氛,更多是指即使存在某些困难和失望,教育者仍旧对每一个儿童一如既往的表现出完全具体的信任。正如波尔诺夫所说,虽然信任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被信任对象的行为是自由的,因而其效果是无法预料的。3因此,给予儿童信任不仅仅是一句“我相信,你能行”的口号,更多的是成人要承担对儿童教育的义务。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回应儿童提出的问题,即使是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成人也应该正视。因为我们相信儿童具有求知欲,儿童具有“明天性”。4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都会自动筛选回答儿童的问题。对于看似与内容无关的问题都采取忽视态度。就像在一间寄宿制幼儿园的科学课上,老师问孩子们在晴朗的夜晚想做什么。一个孩子回答想妈妈,看似这一答案与科学主题无关,老师便没有给予回应。然而,这种回答正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这种时候正是老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时机。一个给予孩子信任的老师,是坚持让教育为孩子服务,而不是认同教育是为老师服务的。正是由于孩子的“明天性”,老师应该相信在任何时刻以任何方式孩子都可以被教育。
在自由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可以通过自主操作发展能力。成人应该给予孩子充分自然与自由的玩耍空间。自然是指不经过过分布置的环境与太过精巧的玩具。“半成品”玩具对孩子来说要有价值的多。5自由则是指让孩子尽情玩耍,我们要相信,成人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游戏的玩具与场地,孩子就可以愉快地在游戏中发展自己。不要给孩子限定游戏规则,在孩子自主的相互游戏中,会自己形成一套规则,外在强加的规则反而会束缚孩子游戏的发展。不要盲目打断孩子游戏。当孩子间发生冲突时,成人不要立刻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来“调节”问题,而是应该给孩子交流的机会,让孩子间主动进行沟通、协调,实在调解无效时,成人再出现,引导孩子说出问题所在。就像在一次玩沙坑的游戏中,小女孩辛辛苦苦挖了一个洞,但是小男生没有看到沙坑里的洞,一脚踩上去,洞被填平了。女孩很委屈的大哭起来,并且让男生离开沙坑。这时候,对孩子没有信任感的老师或者武断的惩罚两个孩子,或者简单地将两个小朋友拉开,然而持有对孩子信任感的老师则要坚持孩子间发生的冲突一定是有原因的,老师应该引导双方说出事情的原因,以达到最后的和解。
成人会很容易给予有能力儿童以信任,因为他们平时就表现出来自己的优势,但是对于表现不突出的儿童,成人或许就不会从他们身上找优点,相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6成人对于孩子的信任的确需要勇气,因为孩子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他们可能会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无法像计划工程一样准确预测结果。7然而,即使是存在风险,成人仍然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获得发展的,并且在给予信任后,成人要以完全真诚的态度将这种信任落实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身动力。
参考文献:
1彭飞霞,幼儿教师人际信任与知识分享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4
2杨翠,幼儿眼中的“好老师”[D],西南大学,2010.4
3波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1999年
4斯坦纳,孩子成长历程[M],2011,西安交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