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

【作者】 普 潘

【机构】 西藏南木林县第二中学藏文教研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导学,更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课堂上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注意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重课堂提问实效性 
  提问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语文新课程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无意识地提问。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各有侧重。曾经有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积极思维,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告诉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并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对习惯深思的学生适合提出比较尖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个性活泼的学生应以较为开放的形式提出问题,而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则应采用亲切的鼓励语气提出问题等。第二、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知识难度较低的提问应面对中等生、差生;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生。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形象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因此,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如一位老师在讲《变色龙》一文时,他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巧妙设问,激活思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拓展延伸,提供话题。问题提得好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完全明显的答案的。问题是开放的,不是封闭性的,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常常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其产生多向联想,多方面地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对所提问题的答案作出强求一律的规定。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在话题的情境下,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
  三、注重鼓励学生提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即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积极的、有意义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从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这种提问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发展趋向。
  总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注意提问的艺术,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出发,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就是实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