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实施创新教育摭谈
【作者】 董乔珍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草塘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性质使然,也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初中语文要达到如此目标,必须破传统,实施创新教育,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育 实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是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作为奠基的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即需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知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理自由安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一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视课堂愉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使学生身心得到解放,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讲懂讲透”为引导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就是看教师能否把课文分析得细、讲解得透,不是让学生读懂,而是听懂,能记住课文中心、段落大意和作者写作意图。而新课标否定了课堂“教师中心论”,让学生回归了主体角色,这一改变,不仅是谁主谁次问题,重要的是要引起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这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情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境,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贵有疑患无疑。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自身乐于创新,引领学生创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发挥语文在育人方面的奠基作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能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冷洪恩,《创造性教育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湖东芳、孙军业,《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4】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育 实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是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作为奠基的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即需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知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理自由安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一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视课堂愉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使学生身心得到解放,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讲懂讲透”为引导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就是看教师能否把课文分析得细、讲解得透,不是让学生读懂,而是听懂,能记住课文中心、段落大意和作者写作意图。而新课标否定了课堂“教师中心论”,让学生回归了主体角色,这一改变,不仅是谁主谁次问题,重要的是要引起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这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情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境,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贵有疑患无疑。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自身乐于创新,引领学生创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发挥语文在育人方面的奠基作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能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冷洪恩,《创造性教育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湖东芳、孙军业,《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4】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