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组织

【作者】 陈林群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仙桥乡粑粑箐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探索更为有效、更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何摆脱课堂上大量的知识灌输,把孩子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如何摆脱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教会孩子们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我致力于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性的学习,在合作互动中自主性的学习,在研讨交流中自主性的学习,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创造欲或尝试欲。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活动;组织
  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就是为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自主性行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组织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创设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感知来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设计不同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如游戏活动、表演活动、探究活动、尝试活动、合作活动、体验活动、思维活动、实验活动、情景活动、竞赛活动、调研活动、辨论活动、模拟活动、观察活动等,组织学生主动性学习活动,我仅仅从四个方面谈谈浅见:
  1、在情境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小学生自控力差,学习积极性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为此,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不随意注意,让他们在乐趣中学习数学会更好。例如:在教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口算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跟着课件唱《数蛤蟆》歌曲,唱完1~2段后,让学生编十只蛤蟆几只眼睛、几张嘴、几条腿?100只呢?然后问800条腿有几只蛤蟆?这样学生会在兴趣中探究100只蛤蟆的眼睛、嘴、腿各有多少?然后顺理成章的参与到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中来。
  2、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低年级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和学习方法。在孩子的生活中,游戏与学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孩子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游戏中可以使自我表现的欲望得以释放……可见游戏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我认为,教学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教学的乐趣,积累学习活动的经验,这是增强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本游戏紧扣一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对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非常有效。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新课程的教学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室环境组织上可以改变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因此,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加学习机会,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例如我每月组织一次“我的病,谁能治”活动。先让学生将自己一个月来不懂的问题或错题抄写在“病历卡”上,一种方式是:先向好友求医,如果好友不能解决,与好友一起找老师帮助解决;另一种方式是先组内会诊,如果本组不能解决,拿去找其他组成员集体解决。在活动中,对于思维难度大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都不能解决,老师需要点拨思路,学生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请学困生来讲,这既起到检验组内互评互改的作用,同时也能引起全班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一节讲评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学生却不领情,无精打采。成绩优异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听,学困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没听明白。老师也经常发现:学生第一次出错后,老师讲了,学生也改错了,可是当类似题再次出现时.学生依然重复着以前的错误。“我的病,谁能治”是我针对上述教学困惑采取的一种解决办法和尝试。
  4、在研讨交流中学习
  思想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得到升华。传统教学极少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长此以往,课堂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问答模式”,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并非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学生揣摩“老师期望听到我什么样的回答”的结果。如果长期如此训练,学生没了思想,没了主见,也没了创造。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使参与共同活动的孩子能够交流他们的观点,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交流经验,探讨、剖析渗透在知识和问题中的观念、思想、思维方法,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多角度地分析事物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采用“对话模式”、“小组讨论模式”或是“群辩模式”,用“我认为”三个字开头引导学生去探讨。从过去追求“标准答案”转到追求数学的“一题多解”。当出现“多种答案”时,不是老师简单地如“判官”一般评判“是与非”或“优与劣”,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作出自己的判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选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案,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效应,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化,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操作机会;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舒畅,只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精神,才能有效促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