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赵国昕 汪孝娟

【机构】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创新能力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新一代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今后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然而,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有效合理的方法还没有完全形成,创新能力的缺乏成为了制约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教师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要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总结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争取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恢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拓宽想象空间,勇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中学阶段学生还未完全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在此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模式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老师要抓住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摆脱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形成发散性思维与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下面浅谈一下我在多年教学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做法和意见。
  一.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他们所擅长的学科也不同,我们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知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配合,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知识,从而自主的、积极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在他看来,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发现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它有一种“自我奖赏”的功能,它容易引起学生发现的兴奋感,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发现学习是促进知识深入理解和持久记忆的最适当和最有效的途径。有效的发现实践能让学生学会发现的方法,挖掘智慧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对多层次、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许多方面,多个角落,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真正使全体学生感悟到:老师是最好的良师益友;课堂是求知向往的最好领域;学校(班级)是学习、生活、交往的最佳空间。这样,不同的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目标和前进方向,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才会得以真正实施。
  二.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龄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那么作为老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激活恢复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布置的作业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枯燥性任务,而是进行“开放型”施教,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小组活动方式布置任务。在与同学的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的调动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唤醒、自信心的提高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老师也要积极引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维进行肯定并鼓励,唤起他们自身的勇气与信心,从而形成发散的思维,自主的学习,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
  三.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作为教师不能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法,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学生,抛弃了成绩不好的“差生”。其实学生并没有优等生、差生之分,只是人们习惯于赞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已。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后进生会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具备发散性思维,他们往往存在一些老师们看起来比较“叛逆”的想法与做法,但是这也许就是他们的“闪光点”。培养后进生的创新能力,要首先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由于学习成绩的落后,他们也许承受了来自各方的指责与批评,作为老师,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长期处在失败下的阴影,给予鼓励与肯定。有些后进生确实在学习成绩方面没有兴趣,那不妨帮助他们调整目光,让他们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喜欢的事情,也许是体育、也许是美术、也许是声乐…在主动学习喜欢的事物时,学生们会焕发出无限的潜能,创新能力也会顺其自然的得到培养与发挥。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博士指出,“其实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的萌芽很小就会有所表现,这需要特殊的关注和培养。如果不能在关键期抓住培养环节,这种能力就会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退化掉。”因此创新能力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中国父母大都以孩子的“听话”与否作为评价一个孩子优秀的标准,正是这种禁锢孩子好奇心的评价标准,使得青少年在学龄前就丧失了大部分的好奇心。科学家哥陪尼克博士说过:“科学家只是长大了的孩子”。中国的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听大人的话,做事要得体,为人要安静,要多听少说,而正是这些小细节扼杀了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若是因为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将浑身弄的脏兮兮的,而对孩子进行指责,则会使孩子减少对大自然的好奇的探索,封闭孩子的想象力和飞翔的空间
  创新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仍未改变,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这些也都使得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的施展。但是国家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相信未来在舆论宣传与社会的支持下,创新教育的意识会更加深入人心,以推动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