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作者】 商云舒
【机构】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当然也有一些优质课、公开课是由于学生活动过多而影响了课堂容量。怎样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情况下,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具实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有效的提问,需要提前设计”、“有效的讲解,需要结合例题也要异于例题”、“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有效的作业设计”三面,探讨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方法,希望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快乐、有效。
关键词:有效提问 有效讲解 分层作业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优秀的元素,这些年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明显比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灵活多了,课堂上可感觉到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再看到压抑苦闷的数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有些时候我们在听一些优质课、公开课时,总感到好像课堂的容量变小了,有些学生在快快乐乐的一节课后,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新鲜”的知识。也难怪有时会被一些老教师评价为“热闹的一塌糊涂”。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需要时间;再引领学生总结练习,更需要时间。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在下课铃声响起时,还没来得及完成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结。也难免让一些学生高兴了一下,却不知道这堂课需要掌握什么。要回归以前的满堂灌吗?当然不能。如何在保留灵活主动的学习氛围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呢?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听课评课中的一些反思,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得到教育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1.有效的提问,需要提前设计
课堂提问是必要的一种手段,提问人人都会,但在不同的时机提出不同的问题,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的提问可注意哪些方面呢?这需要我们了解,课堂问题不只是个疑问句,根据我们提问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机应采用不同的问题,这一点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计划好。
1.1导入型提问,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展开思考,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这类问题需要有启发性,能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提问应放在课堂的开始或知识转换的环节前面。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2评价型提问,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如果不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无法意识到学生学习的思维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力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他们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或理解,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教授沟通上的错误。教学设计中主要计划问题出现的时机和预计提问回答占用的时间,对问题的具体内容不需要设计太具体。
1.3调动情绪型提问,这类问题不是必需要有的,也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运用好的。这类提问的上手是为了促成对话教学,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引用教育家弗莱雷的一句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下的课堂,这一点有些老师做的已经很好,学生已经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多用这类问题的,若课堂有些冷清了,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把学生情绪再调动起来。
无论哪类问题,学生的回答都能反应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老师的提问不仅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尽量引导学生给出回答的理由,通过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来诱导学生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能力;相反,无效的提问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实效。所以,提前设计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要过于呆板,有些问题如引导启发型的,可以预先设计好,而对于检查效果的问题,却只需要设计好提问的时机,具体问题是要根据学生当时的课堂表现而灵活提出的。
2.有效的讲解,需要结合例题也要异于例题
作为理科教学的特点,数学教学不是每个环节都可以穿插很多丰富有趣的内容让学生津津有味。尤其是我们教学中必要的例题讲解,多是用脑较多,学生想起来较为辛苦的内容。教学中稍不注意我们的讲解就会是照本宣科,让人感到平淡无味。教师要在学生思维难度提升时帮助他们思考。
2.1可以适当调整例题,或结合教材设计相似的例题,提高学生学习愿望。实际教学中最好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步展示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梯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将借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例题,以四个问题的梯度展现给学生:①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4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②同样用这根40cm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这两个问题是一起展现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接着,引入第三个梯度,③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x+y=20与x=y同时满足时,存在的解是唯一的,进而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接着,根据学生表现提出问题的拓展,④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最后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2.2例题设计可结合学生探究过程,但要学会节约时间。在例题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一些学生动手参与的数学活动,确实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动手探究的学习过程,总是占用课堂时间较多。曾听过一节课,让学生通过“拼地板”来观察和探索正多边形特点,利用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计算解决类似拼地板的实际问题。对这节课本身不便于在此过多评论,仅对学生动手过程占用的7分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让学生用各组的学具完成“拼地板”的任务,7分钟过去有小组完成较好,还有小组仍在兴趣之中。这时,教师结束了活动,展开了下一步的教学。后来评课时也有老师提出,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完成探究任务,而我却认为这个探究时间,太占用我们课堂有限的时间了。当然,也许是公开课需要这个活动,难道我们不能把“拼地板”设计成一个课前任务,在这节课上让不同小组拿出来,老师再结合情况让学生探究并评价吗?这里不是批评数学中的“学生活动”,但若我们能把一些占用时间的活动放到课下,感觉既可以保留着“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又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更能够把数学学习拓展到课外,形成“大数学”学习之势。
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有效的一个关键。这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我们不能教教材,当然也不能只沿着自己的思路讲解。前者会让喜欢预习的学生感觉乏味,而完全与例题不同又会让一些学力弱的学生无法消化。例题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读题、审题,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有效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师生双边有效活动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是数学教学,没有作业的配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为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特点,我通常设计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
3.1分层作业的梯度:通常设计“ABC”三组,A组为基础题,要求学生全部完成;B组配以部分中等难度的习题,要求各学习小组组长必须完成,而小组组员完成的另加奖励;C组梯度较高,不要求学生完成,但完成均有奖励。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分层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困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在学困生努力一下可以完成作业,要抄作业却要等到别人完成自己不用做的作业后才能开始抄,自然有许多同学选择了去自己完成作业,最终有效制止了抄袭作业现象。
3.2让学习小组协助老师监督学生作业:从学生中选出5-8位数学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监督员,负责监督班内同学做数学作业情况,制止同学间的抄袭行为,并对学困生适当指导。在这些监督员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了数学学习的“小火种”,带动大家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3.3随堂作业随堂批,在新授课结束前,安排4-5分钟的时间布置书中简单的,学生短时间能完成的作业当堂完成并随堂批改。这种面批作业,可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当然,面对所有学生全部面批,是难以完成的。但要在一定时间内,以规律性检查和随机抽查结合,让学生都可以有被老师面批的机会。学生对待作业认真了,数学课堂效率自然提高,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拓展到课下。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到的问题。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一堂课时间有限,数学教学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定理、推导过程的内容时,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如果我们没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很有可能让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产生断档、漏洞,甚至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我们每次教学或听课后需要认真反思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海滨、徐丽华.《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奚根荣、沈龙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美]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陆志昌.《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有效提问 有效讲解 分层作业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优秀的元素,这些年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明显比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灵活多了,课堂上可感觉到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再看到压抑苦闷的数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有些时候我们在听一些优质课、公开课时,总感到好像课堂的容量变小了,有些学生在快快乐乐的一节课后,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新鲜”的知识。也难怪有时会被一些老教师评价为“热闹的一塌糊涂”。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需要时间;再引领学生总结练习,更需要时间。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在下课铃声响起时,还没来得及完成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结。也难免让一些学生高兴了一下,却不知道这堂课需要掌握什么。要回归以前的满堂灌吗?当然不能。如何在保留灵活主动的学习氛围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呢?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听课评课中的一些反思,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得到教育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1.有效的提问,需要提前设计
课堂提问是必要的一种手段,提问人人都会,但在不同的时机提出不同的问题,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的提问可注意哪些方面呢?这需要我们了解,课堂问题不只是个疑问句,根据我们提问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机应采用不同的问题,这一点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计划好。
1.1导入型提问,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展开思考,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这类问题需要有启发性,能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提问应放在课堂的开始或知识转换的环节前面。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2评价型提问,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如果不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无法意识到学生学习的思维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力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他们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或理解,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教授沟通上的错误。教学设计中主要计划问题出现的时机和预计提问回答占用的时间,对问题的具体内容不需要设计太具体。
1.3调动情绪型提问,这类问题不是必需要有的,也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运用好的。这类提问的上手是为了促成对话教学,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引用教育家弗莱雷的一句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下的课堂,这一点有些老师做的已经很好,学生已经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多用这类问题的,若课堂有些冷清了,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把学生情绪再调动起来。
无论哪类问题,学生的回答都能反应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老师的提问不仅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尽量引导学生给出回答的理由,通过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来诱导学生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能力;相反,无效的提问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实效。所以,提前设计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要过于呆板,有些问题如引导启发型的,可以预先设计好,而对于检查效果的问题,却只需要设计好提问的时机,具体问题是要根据学生当时的课堂表现而灵活提出的。
2.有效的讲解,需要结合例题也要异于例题
作为理科教学的特点,数学教学不是每个环节都可以穿插很多丰富有趣的内容让学生津津有味。尤其是我们教学中必要的例题讲解,多是用脑较多,学生想起来较为辛苦的内容。教学中稍不注意我们的讲解就会是照本宣科,让人感到平淡无味。教师要在学生思维难度提升时帮助他们思考。
2.1可以适当调整例题,或结合教材设计相似的例题,提高学生学习愿望。实际教学中最好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步展示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梯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将借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例题,以四个问题的梯度展现给学生:①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4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②同样用这根40cm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这两个问题是一起展现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接着,引入第三个梯度,③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x+y=20与x=y同时满足时,存在的解是唯一的,进而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接着,根据学生表现提出问题的拓展,④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最后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2.2例题设计可结合学生探究过程,但要学会节约时间。在例题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一些学生动手参与的数学活动,确实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动手探究的学习过程,总是占用课堂时间较多。曾听过一节课,让学生通过“拼地板”来观察和探索正多边形特点,利用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计算解决类似拼地板的实际问题。对这节课本身不便于在此过多评论,仅对学生动手过程占用的7分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让学生用各组的学具完成“拼地板”的任务,7分钟过去有小组完成较好,还有小组仍在兴趣之中。这时,教师结束了活动,展开了下一步的教学。后来评课时也有老师提出,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完成探究任务,而我却认为这个探究时间,太占用我们课堂有限的时间了。当然,也许是公开课需要这个活动,难道我们不能把“拼地板”设计成一个课前任务,在这节课上让不同小组拿出来,老师再结合情况让学生探究并评价吗?这里不是批评数学中的“学生活动”,但若我们能把一些占用时间的活动放到课下,感觉既可以保留着“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又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更能够把数学学习拓展到课外,形成“大数学”学习之势。
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有效的一个关键。这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我们不能教教材,当然也不能只沿着自己的思路讲解。前者会让喜欢预习的学生感觉乏味,而完全与例题不同又会让一些学力弱的学生无法消化。例题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读题、审题,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有效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师生双边有效活动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是数学教学,没有作业的配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为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特点,我通常设计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
3.1分层作业的梯度:通常设计“ABC”三组,A组为基础题,要求学生全部完成;B组配以部分中等难度的习题,要求各学习小组组长必须完成,而小组组员完成的另加奖励;C组梯度较高,不要求学生完成,但完成均有奖励。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分层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困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在学困生努力一下可以完成作业,要抄作业却要等到别人完成自己不用做的作业后才能开始抄,自然有许多同学选择了去自己完成作业,最终有效制止了抄袭作业现象。
3.2让学习小组协助老师监督学生作业:从学生中选出5-8位数学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监督员,负责监督班内同学做数学作业情况,制止同学间的抄袭行为,并对学困生适当指导。在这些监督员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了数学学习的“小火种”,带动大家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3.3随堂作业随堂批,在新授课结束前,安排4-5分钟的时间布置书中简单的,学生短时间能完成的作业当堂完成并随堂批改。这种面批作业,可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当然,面对所有学生全部面批,是难以完成的。但要在一定时间内,以规律性检查和随机抽查结合,让学生都可以有被老师面批的机会。学生对待作业认真了,数学课堂效率自然提高,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拓展到课下。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到的问题。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一堂课时间有限,数学教学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定理、推导过程的内容时,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如果我们没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很有可能让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产生断档、漏洞,甚至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我们每次教学或听课后需要认真反思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海滨、徐丽华.《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奚根荣、沈龙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美]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陆志昌.《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