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文化自觉才是最好的管理

【作者】 胡立友 姜增筠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徐福中学 山东省龙口市徐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根据费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观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创造,是对观念和行为自主性的生成与确立。因此可以认为,文化自觉的核心是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在本能上的自觉性。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说: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当今学校之间,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难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
  一般认为,学校管理有三个渐进的发展阶段: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当然,这三个管理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尤其是到了“文化管理阶段”,它并不拒斥经验和制度而单纯地进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只有不断涵养积极向上的思想,不断强化科学优良的文明习惯,最终才能形成先进的文化和精神,并通过人的言行、气质、思想显现出来。
  那么,学校管理如何走向文化自觉呢
  一、确立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觉
  文化的传递与形成是思想确立的结果,没有思想意识上的认同,文化的形成就无从谈起。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学校管理要走向文化自觉,首要的就是确立学校的价值观,尤其是确立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学校成员学校管理理念、发展目标定位、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师专业发展观等方面的基本理念。
  如我校确立“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而不同”的校训。“和而不同”源自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是说君子在承认人的差异、不同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而小人则强求同一,抹杀人的个性。我校确立“和而不同”,即要求在统一基础上,强调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特色发展。学校尊重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兴趣爱好,积极推行分层化发展、弹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教育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活动适应学生的多元需求,让学校成就学生的价值实现。分层化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基础,开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我校根据学生入学基础,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我校治校的根本方略,提出“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培养目标。这些办学思想和理念通过对师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校本培训,促进师生认知上的统一,尤其是成为教师的共识,经过教师的实践,最后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教师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这样,学校的基本理念,核心的价值观才能被长期积淀下来,成为师生的稳定的思想观念,这就从根本上培育了文化。
  二、加强“制度链”建设,助推学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觉
  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制度具有强制性,强调执行力,是外源性的,是“要我做”;文化没有强制性,强调感染力,是内源性的,是“我要做”。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底线,不可或缺。但是,制度是管理的基本手段,是行为文化产生的基础,不是管理的必要手段,更不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培养优秀行为文化的最佳手段,文化管理实质是一个不断超越和虚化制度的过程。
  如学校的考勤,我校有考勤制度,但提前到校已经成为校领导、教师的习惯,基本完成了从制度到文化的升华。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是一种文化行为,当早出晚归成为多数人习惯时,就形成了独特的学校行为文化。为助推学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觉,就要加强“制度链”建设,用制度去规范行为,虽说最严密的制度,也不能涵盖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但当制度成为习惯,习惯成为传统后,文化也就自然积淀了。如我校对教师提出“不拖1分钟的堂,提前3分钟进课堂”的要求后,经过几个学期的规范,就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成了传统,积淀成了文化。
  三、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促进学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实践内涵:一要“学文化”,要求教师了解国内外多种多样的文化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增加自己文化素养的高度、厚度和广度。二是“做文化”,教师能够超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准确把握学科最为宝贵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并转“化”成自己的教养、智慧、精神气度和生活方式,通过教学的内容、情境和细节彰显学科文化的意蕴和神采,进一步影响、充实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对象,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文化决定着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决定着学校文化。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团队互助和专家引领不可缺少,但真正而持久性的动力应来自教师本身的觉醒及其对学科文化的感悟。拥有文化自觉的教师必须具备极高的人生修养、高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品格、宽阔的视野和高远的追求。这样,他在教学中就会尽量融入社会的、生活的、人文的、世界的、民族的、艺术的、文学的思想和文化,努力使文化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文化。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先备单元,从整个单元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甚至要把放在全册书中来考虑它的目标和教学着力点,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甚至要放在文化的高度、社会的发展、学生人生的大背景下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我们加大了各层次教师的培养力度,帮助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培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人本管理,它尊重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本着“理解、信任、服务”的原则,学校要为教师搭建交流思想、展现自我的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真诚去打动每一颗心灵,从思想深处激发教师积极向上,最终形成教师自主教学管理的文化自觉。
  关注文化,用文化办学,用文化育人,将学校文化管理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办好学校的突破口,事所必至,理所当然。因为,只有文化,才能让教育消除功利,走向卓越和崇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呼吁,学校管理当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