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作者】 郄翠萍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应加大“读”的力度,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朗朗的读书声,那么这堂课就会缺乏激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初读、细读、精读”。进而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等形式的阅读法,通过一系列的读的锻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语)。所以,读书首先应在读正、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来。以获取学生生活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读书要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声”,读出此处之“言”彼处之“意”,这才算是读懂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读书的方法要学思结合,把读书和自己的思索、感悟结合起来,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才会做到学有所得。首先,必须不断地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真正地做到对文中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乐趣。其次,从最根本的句子开始,重视语言的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尾,而且还应重视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提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法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语)“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张志公语),所以在读中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循着作者认识事物的道路走一回,从而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也更加贴近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也更加体会作者的想法,比如《海燕》、《白杨礼赞》、《风景谈》等文章中,读者与作者心心相印,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踏入文本,领略海燕的无畏无惧,抗日军民的精神意志,体味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感受勇气和信心……文章的思路在这些足迹中,慢慢得到呈现,步步得到提升,这一层的读,要在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读出这个意思是怎么个说法,要一字一句地读出来,慢慢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一面读一面疏理、领会,这样自然会把握文章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对于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这里的“意”也即“情理”。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不是用技巧,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笔先”“文以载道”等精辟论述。所以“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叶圣陶语)。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可。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朗读是领悟作品情理的好方法。通过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如同处于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表达,替作者说话,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揣摩作者的心境,感受作品的韵味和气势,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
  “读中品滋味”即指“品读”。名人佳作情铸成,或思想深邃,或见解独到,或情深意远,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咀嚼、比较、推敲,读出其中丰蕴的内涵,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诗人袁枚解释:“……‘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所以读中品滋味首先要独具慧眼,辨识出文章的精言要语,然后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品读。
  读书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朗朗的诵读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抚其形。”精妙的语言除了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外,还有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音响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等。学生在入境诵读中自会对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耳濡目染,从而逐渐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懂得欣赏语言、品味语言。
  学习语言,其主要途径是将范文语言吸收,同化为自己的语言。范文中的词、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都应该通过读来咀嚼,通过读来吸收,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钱梦龙在《因为我学会了读书》一文中这样介绍他的读书经验:“由于读书渐多,我慢慢悟出了一些窍门。比如,每读一篇文章,我总是先观其大略,求其精髓,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总感到别人文章里的养料只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融入血肉,变成我的精神财富。”
  对学生而言,必须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并转述。内化与转述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转述可检查自己对阅读材料的内化程度,找出其中的差距,并在与原作的比较鉴别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读是人对作品的认识过程,所以读是有层次的,各种读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存在明确的划分界线。读是语感训练的最佳途径,而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综合感受能力,综合感受了才能更好的理解。
  总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