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感恩教育
【作者】 丛欣荣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中泰宝石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感恩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的助长剂。学会懂得感恩能化解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友谊,情感也在感恩中得到升华。青少年更应懂得“知恩图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自己曾受到的恩惠。班主任更应以此为契机教育青少年“知感恩图回报”。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感恩教育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因此班主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着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中国,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扼待建立。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感恩教育”也应势而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由于父母的宠爱与娇惯,不少男孩便被惯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女孩便被宠成了家中“小公主”。他们缺乏对父母辛苦的体会,缺乏对父母爱心与恩情的理解,缺乏感恩意识,有些甚至恩将仇报,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应当加强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图报。这样,对于创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走上社会后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极为有利的。
不知感恩和回报甚至连起码的礼节礼貌、“礼尚往来”都不懂这不仅是“一对苦恼父母”的苦恼而且可以说是当今孩子的通病。在中国数千年的道德传统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素养有恩不报者甚至以怨报德者是要被当成无耻小人被唾弃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来是过时了。目前感恩教育已成为全国舆论界热门的话题班主任更应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措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与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因此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育之恩、朋友帮助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1.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组织主题班会,学生在班会中讲“感恩”的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在班会中为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在班会中朗诵自己或别人写的有关感恩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在班会中表演有关感恩的文艺节目;在班会中讲自己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在班会上组织“感恩的心”演讲比赛。学生收集到了有关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材料,让他们在班会上把自己的感想和认识说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示,互相感染,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
2.通过情感方面的感染使学生明白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学校通过开展写致家长、老师一系列书信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同学,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曾有学校组织学生给父母、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不少家长反映要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班主任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感恩教育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因此班主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着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中国,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扼待建立。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感恩教育”也应势而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由于父母的宠爱与娇惯,不少男孩便被惯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女孩便被宠成了家中“小公主”。他们缺乏对父母辛苦的体会,缺乏对父母爱心与恩情的理解,缺乏感恩意识,有些甚至恩将仇报,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应当加强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图报。这样,对于创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走上社会后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极为有利的。
不知感恩和回报甚至连起码的礼节礼貌、“礼尚往来”都不懂这不仅是“一对苦恼父母”的苦恼而且可以说是当今孩子的通病。在中国数千年的道德传统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素养有恩不报者甚至以怨报德者是要被当成无耻小人被唾弃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来是过时了。目前感恩教育已成为全国舆论界热门的话题班主任更应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措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与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因此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育之恩、朋友帮助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1.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组织主题班会,学生在班会中讲“感恩”的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在班会中为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在班会中朗诵自己或别人写的有关感恩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在班会中表演有关感恩的文艺节目;在班会中讲自己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在班会上组织“感恩的心”演讲比赛。学生收集到了有关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材料,让他们在班会上把自己的感想和认识说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示,互相感染,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
2.通过情感方面的感染使学生明白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学校通过开展写致家长、老师一系列书信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同学,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曾有学校组织学生给父母、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不少家长反映要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班主任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